欢迎光临365体育在线投注欧洲板!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经联资讯 > 工业与经济观察 > 正文

春运工作组织系统化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3-06-03 16:06:44   信息来源:365体育在线投注欧洲板   浏览次数:
(省工信委课题组)
  春节运输通常指春节期间的旅客运输(以下简称春运),由于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每年的农历新年有合家团聚的文化习俗。因此,中国的春运又被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周期性人口迁徙现象"。运输市场的供求平衡以均衡运输为基准,对于春运的周期性、非均性与客运高峰叠加压力,原先的系统无法适从。政府针对春节运输制订的春运工作组织化系统,实际上属于定期自动开启的应急系统。
  春运组织系统运行目标是:规范春运市场秩序、确保旅客出行安全、提供便民快捷服务、科学化解运输矛盾、营造节日祥和喜庆、体现党和政府关怀。
  我国的春运工作从1954年铁道部组织春运开始,至今已历时59个年头。春运从铁路一个部门的"小春运",发展成囊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自驾等多渠道、跨部门、多方式、一盘棋的"大春运"。春运客流主体由学生流、探亲流发展成由务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商务流、出入境流组成的巨量旅客运输需求,并且客流量呈逐年上升势头,截止2012年全国春运旅客运输已达31.6亿人次。
  主要与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外出就业务工、异地求学深造、跨区旅游商务活动增加有关。春节是全年节假日客流的高峰期,而且客运流向有跨地域、点对点、高密度、时间节点汇聚等特征。加上冬季不良气候概率大,道路安全系数较低、运输工具使用率高、司乘人员工作强度大、交警警力和路征管理人力紧张。使得春运安全压力、组织难度远高于平时。
  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历来对春运工作高度重视,从国家层面到省、市、县,以及道路运输重点企业均建有相应机构和应急方案。旨在加强春运工作领导、安全监管保障、应急协调处置。
  本课题通过对春运的由来和发展趋势变化分析,结合江西春运工作多年来的实践体会,运用SWOT等分析方法对春运组织工作进行系统深入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春运组织系统化、高效化水平。
  一、春运的由来及发展变迁
  (一)春运现象产生的背景
  春运是春节前后一段时间内的运输简称。春运现象的产生与我国文化习俗相关,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
  我国早期的春运中客流是以响应国家经济建设号召、有组织地奔赴三线厂矿、边疆垦区、基建工地的工人、学生、军人和科技人员为主。放假回家探亲因出发地与目的地距离长,通常以选择铁路工具为主。"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以及后期恢复高考,探亲流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初期受农村政策激励,节日城乡交易活跃,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民工,进一步催生春运客流增长。
  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呈现出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镇的大爆发,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发展差距迅速拉开。
  改革开放带来了观念冲击,促使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加上包产到户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劳动力过剩,很多人走出农村来到城市汇入城市化大潮,成为城市中的农民工。从此,一年一度春运潮汐般的候鸟式大迁徙,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壮观的迁徒。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教育产业化使得高校大幅度扩招,在校学生数量急增,同时由于高校毕业生分配政策取消,毕业生自由择业,流向东部沿海城市的逐年增多。收入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数逐年攀升。至此,春运客流主体结构基本成型趋于稳定,每年春运主要是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和旅游客流。
  春运组织工作发生变化。春运组织系统最早出现在运输压力大的铁道部,从1981年开始,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部门春运压力增加,扩大到经贸、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工商、卫生等多部门、多职能的春运组织系统应运而生。进入新世纪后,人们对春运出行要求更高,国家对春运工作更加重视,完成人口"迁徒"除了安全、经济、便捷之外,还有卫生、舒适、人性化等要求。
  (二)春运供求矛盾的原由
  1、生产要素流动导致流动人口急增。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回家过春节的人流中开始出现成群结队的打工者,之后一段时期农民外出务工越来越多。到了1989年初春,首次形成民工潮,此后民工成为每年春运客流的主力军。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离开户籍地外出打工的农民人数不过200万人。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8000万。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数量已达1亿人以上。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国流动人口数量1.47亿人,2010年流动人口总数达2.21亿。流动人口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区域经济差距。由于沿海地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承接国外产业转移项目的不断增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的加工贸易行业的兴起,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内地就业机会有限和劳动报酬一般较沿海要低,导致内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输出到沿海就业,因此促成了大量流动人口的形成。二是城乡户籍差异。农民工作为劳动力要素服从市场配置,作为人口受户籍制度约束按属地管理。城乡户籍主要差别在户口对应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允许享受的公共资源、福利待遇不同。统计表明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从建国初期的10.64%、改革开放前的17%左右、2011年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1.27%。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2亿增加至2011年的6.91亿,增长3倍。尽管城镇人口相对数和绝对数明显增加,人口流动不断加快,但是限于城市容量,户籍制度改革停滞不前。
  图1、 我国部分年度城镇人口比例、数量
  (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
  2、民族传统植根导致春节回家心切。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感情需要,"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多少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在众多传统佳节中,国人最重视的莫过于合家团圆的新春佳节,出门在外的人哪怕一年不回家,但春节是要回家团聚的。因此,春运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与融合,一边是蕴含着深厚意义的"家"的概念与春节期间朝圣般的回归,另一边是现代运输工具理性扩展对安土重迁观念的扬弃和对利益无可阻挡的追求,因此春节回家的路漫长而艰辛。
  3、义务教育扩大高校招生加速扩容。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招生27万人,直到1999年普通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在校生人数保持基本稳定增长态势。进入新世纪以后,在校生人数快速攀升、呈几何增长态势(见图2),在校生人数达到500万用了13年,从500万达到1000万用了3年时间,而从1000达到2000万用了5年时间,由此可见,高校学生数量增长之快。在校生人数的激增,必然带来寒假返家归校学生流的增长,同时在毕业生分配政策取消后,大量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成为了普通外出就业人员,这也是构成春运的主要人群之一。
  图2  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在校生情况(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
  4、法定假期分布与交通运输的矛盾。我国现行假期制度中平时假期较少,以2012年计算,国家法定节假日共计27天,其中7天长期是通过周末加班调换,能自由支配的假期很少。而且长假就只有春节和国庆两次。国庆7天通常以旅游出现居多。春节7天以返乡和探亲旅游为主。春节客流中有近2亿多农民工节前返乡,节后返城回到工作岗位。使得平时并不紧张的运力难以应对。如果按满足春运标准增加运输能力,势必造成平时运力的极大浪费。
  (三)春运发展变迁和趋势
  春运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见证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春运最早源于1954年铁路春节客运工作,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开始起步,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春运也经历着一系列发展和变迁。
  1、春运时间期限的变化。早期由于春运面临的社会情况变化较大,特别是受当时的一些政策、事件的影响较大,国家对春运时间期限不断调整,春运期限长短变化很大,最早的1954年是春节前后1个月(31天),发展至1988年最长的63天,90年代规定是春节前20天,春节后30天,到1999年开始逐渐稳定下来,即春节前15天、春节后25天,共计40天。
  2、春运组织方式的变化。1954-1980年间以铁道部自主组织为主,后由于客运量逐渐增加,春运引发的相关问题受到广泛关注,1981年1月15日,国务院首次下文强调做好春节运输工作,并要求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要把春节运输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1983年开始正式发展为全社会的大交通春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承担旅客疏运,并由原国家经委牵头组织铁道部、交通部、公安部、中国民航局等部门联合召开电话会议落实国务院的相关春运工作部署,这一由综合部门牵头组织各运输工具开展春运的做法一直延续至今。
  3、春运客流起势变化。从客流量来看,呈逐年上升趋势,以1995-1998年(50天)为例,客运量从14.3亿人次增加至18.2亿人次;1999-2012年(40天)从14.4亿人次逐步增加至31.6亿人次。从客流流向上看,受经济发展与宏观政策影响较为明显,随经济发展区域布局和区域发展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客流主要在欠发达的内陆地区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之间流动。从运量与运力矛盾来看,客运量的快速增加,对各交通运输工具、道路安全执法、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客运量的快速增加导致了春运出行难、铁路"一票难求"的状况,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4、春运人们期盼的变化。人们在要求安全顺畅旅途的前提下,对便民的售票服务、干净整洁的候车和乘车环境、卫生洁净的旅途餐饮服务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期盼,因此要求春运各方面和各环节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将服务工作做精做细,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二、江西春运工作开展情况
  我省春运组织工作始于1981年。当年,江西省政府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做好春节运输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下发了《关于做好春节旅客运输工作的紧急通知》(赣府发〔1981〕8号)。明确原省经委牵头会同南昌市革委、南昌铁路局、省交通厅、省公安厅等16个部门成立省市(南昌市)联合春节客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南昌地区春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南昌铁路局客运处,自此,我省春运工作正式展开。
  回顾我省开展春运工作的发展过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1-1997年,摸索阶段。在这一时期,没有完善的工作机制和明确的常设组织机构,春运工作的组织和实施都处在摸索过程中,各项基础工作薄弱。
  最早的春运由省经委牵头,会同南昌市以及各相关部门先后成立春节客运工作领导小组、省春运工作领导小组、省春运工作协调小组等临时性机构,开展春运工作。由于没有明确固定的牵头组织机构,春运动员以省政府下发春运通知为主,自1982年开始,国务院春运牵头部门开始组织召开全国春运电话会议,我省也开始效仿国家,在全国会议结束后召开全省春运电话会议,省政府分管领导出席并对全省春运工作进行部署。由于没有明确的常设组织机构,对春运客流量、交通安全事故、旅客投诉等没有完整记录,春运基础工作薄弱。没有专项工作经费,主要通过向南昌铁路局、省交通厅、江西民航管理局(现省机场集团公司前身)、东航江西分公司筹款。
  1997年是我省春运工作的一个转折年。作为牵头部门的省经贸委根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全国民工有序流动电视电话会上的讲话精神,开始探索将春运工作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轨道。一是向省政府请示成立省级春运常设组织机构,二是着手起早《江西省春运工作暂行管理办法》,为下一步规范春运组织工作奠定了前期基础。
  第二阶段:1998-2003年,规范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对春运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办法规范,春运开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1998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成立江西省春运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赣府厅字〔1998〕2号),正式设立省春运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为阶段性工作的常设机构。同年,省春运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印发了《江西省春运工作暂行管理办法》(赣春运字〔1998〕3号,以下简称办法),这是全国第一个有关春运的规范性文件。该《办法》从组织领导、民工有序流动、运力安排、部门配合、安全保障、文明服务以及监督检查和表彰等七方面对春运工作进行规范,由此我省春运组织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工作措施不断完善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春运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这一时期,全省客运量保持持续增长(详见表1)。全省外出务工人员从1998年290万人到2003年超过400万人的规模,在运输工具和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精心组织下,全省春运组织井然有序,社会满意度有所提高。
  然而,这一时期也是春运的矛盾多发期,出现的问题不少。如:公路"三乱"屡禁不止、执法不严、"宰客、甩客"、票贩子、客车违章、车站脏乱差、"三品"查堵不严、旅客滞留、农用车载客、"黑车"、车匪路霸、铁路客车超员等等问题在这一时期集中出现,给春运工作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为此,省春运领导小组从2003年开始,加大了整治管理力度,一是在省劳动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前身)设立民工流动有序办公室,负责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二是扩大社会监督,省春运办联合9个成员单位、11个设区市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三是出台"五个严管"等一系列措施,加大客车超载、非法改装车、拼装车、农用车、带病车运营的查处力度,加大治理公路"三乱",严厉打击车匪车霸、路匪路霸,打击危害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盗劫运输物资的犯罪活动,努力创造良好的出行环境。
  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提升阶段。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增强,工作措施更趋完善,应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春运组织工作经验逐步积累,工作机制日益健全,春运工作水平逐年提升。
  服务理念进一步强化。各地、各部门围绕平安和谐春运开展春运协调服务,进一步落实安全措施,确保旅客平安出行;进一步加强运力组织、优化售票服务,确保旅客出行畅通;进一步加强运输市场整治,确保市场秩序良好;进一步加强文明执法,热情为运输企业和旅客排扰解难。各运输部门不再把春运当作"包袱",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很好的商机或"财富"来对待,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理念,开展行业服务竞赛活动,提升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协作配合更趋完善。省春运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从2006年开始,交通运管、安监、交警三个部门每年春运前集中动员,采取联合行动,对运输企业、运输车辆、驾驶人员和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路段进行重点排查,有效消除春运交通安全隐患。同时,与周边省市合作更加密切,通过深入开展赣粤湘桂闽琼六省(区)"顺畅为民"工程,确保了六省(区)间省际运输的安全、顺畅、有序。
  应急处置能力逐步提升。我省经历过2003年"非典"春运、2005年的"禽流感"春运、2008年"雨雪冰灾"春运等几个特殊春运,应急处置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尤其是2008年春运期间,我省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恶劣天气,给春运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困难。面对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各地、各部门加大人力、物力、设备投入,积极化解冰雪带来的不利影响。公安交警加大路面警力投入,按照统一部署,采取"近点分流"、"多点分流"、"间断放行"、"警车压速领驶"等措施,顶住超常车流量的压力;交通部门组织大量人力、机械设备、融冰雪及防滑物资进行除冰铲雪,对高速公路缴费口出现超过200米的长队时,实行免费放行,有效缓解通行压力;铁路部门为保线路畅通,调集了干部职工、专业抢修队进行扫雪除冰以及电力、信号、电气化接触网抢修等,确保了设备稳定运行和线路畅通。其他相关部门也做了积极的配合。
  春运工作经费得到落实。自2000年开始,省、市财政对春运工作都加大了投入,专门拨付了春运工作经费,有力地支持全省春运工作的开展。春运经费主要用于春运会议、应急处置等工作,虽然数量不大,但为支持春运的有序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春运安全形势逐渐好转。在省政府领导的高位推动下,春运期间采取了很多超常规措施,如"五个管严"、"五个严禁"、"五个严查"等一系列措施,加大对客运车辆超载的整治和查处力度、对客运市场的监管力度、对危险路段的整治力度以及恶劣气候下的交通安全防范工作力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全省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平稳,客运市场逐步规范,道路春运事故逐年下降。
  年度全省
  客运量同比(%)铁路同比(%)公路同比(%)水运同比(%)民航同比(%)春运  期限
  19984987.9/500.7164279/9711.510.37-6.650天
  19994066.012.63515.813.934641.1973.76-4.39.571140天
  20004295.175.64571.410.83632.684.8779.698.2411.4024.3240天
  20014390.712.22575.50.73745.663.1158.5-26.711.05-1040天
  200246505.92636.410.639465.452.77-10.8614.583140天
  20034865.94.6688.88.241064.154.53.216.714.640天
  20045028.93.47082.843663.933.6-3921.327.340天
  20055130.52.37152.943552.137.210.623.39.540天
  20065354.856.2691.610.24589.955.443.216.230.128.940天
  20075478.662.3761.7124650.51.335.1-19.731.39.540天
  20085209.7-5.3777.760.24351.58-6.441.116.939.35.440天
  200955155.9909.416.94533.84.220.8-49.451.431.040天
  201056772.9884.4-2.74697.23.634.767.360.617.940天
  201159444.7919.74.04924.64.826.8-22.872.823.840天
  20126054.62.2893.5-3.15054.13.125.1-6.681.912.640天
  表1、我省春运客运量统计表                                                                                 单位(万人次)
  说明:鉴于历史上春运组织机构变化,某些年分数字统计口径不一致。
  三、江西春运组织系统化分析
  (一)春运与经济发展有关
  1、东部与中部发展的差距。我省地处中部,是经济欠发达省份,而毗邻我省的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推进,成为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的重点地区,促成了大量人口的相向流动。但农民外出务工可以缓解农村的人多地少矛盾,对增加农民家庭收入有利。
  2、产业结构升级就业变化。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明显促进作用。我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例从1980年的43.46%下降至2000年的24.22%用了20年。到2010年降为占12.77%用了10年。据省人社厅统计,其间出省就业1997年300万人、2003年400万,2006年民工流动达到800万左右。
  3、现有户籍制度有待改革。虽然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确定了统筹城乡、以人为本、公平对待、保护合法权益为核心的农民工政策方向,在就业机会均等、制止工资拖欠、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一大障碍。201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但实质性推进需要过程。
  4、运力配置紧张矛盾集中。春运是一年中客流非正常状态下的时段之一,据统计平时我省运力并不紧张,主要运输工具如铁路、公路,平常都能基本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对于公路运输来说,是全放开式、社会化经营,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表明公路运输的紧张状况已经基本缓解,极少有旅客滞留现象出现。所谓的运力紧张和全国一致,主要集中在铁路,铁路运输不同于公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受到车底、轨道、区间等限制,不能够无限增加运力,所以在客流高峰时满足不了旅客需求。
  (二)春运客流有一定规律
  1、客流构成主体鲜明。根据对近年来我省春运期间客流构成分析显示,我省春运客流以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和旅游流为主。据初步统计,自1997年至2006年,春运期间农民工流量呈上升趋势,从300多万增加到800万,后随着我省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特别是工业园区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家门口就业机会,出省务工人员呈逐步下降趋势。学生流继续增加,近年来我省高校招生稳步增长,2010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25.6万人、在校生81.6万人。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促进了探亲流和旅游流的增长,据统计2012年仅春节黄金周期间我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50.94万人次,同比增长18.07%,旅游流占春运客流的比例将继续增加。
  2、客流往返规律鲜明。我省农民工主要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福建、北京、上海等地往返。学生流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来去。公路运输节前到达高峰出现在农历十二月二十至二十五日。铁路节后出行高峰出现在正月初五至初十。正月十六至二十以农民工和学生客流为主。正因为春运客流流量呈"单边性"和"不均衡"特点,使得火车和公路长途客车等需要"对开运行"的运输工具不是超员就是严重缺员,容易给安全运行带来隐患,增加治理难度。
  (三)春运出行难原因分析
  1、客流高峰期短而集中。近年来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部分返乡农民工留在当地就业,出省农民工相数量有所回落。但选择外出务工的总量依然较大。据统计2011年我省跨省务工人员510多万,其中有近400万农民工在春节期间回乡过年,对组织运输工具是一大考验。
  2、买票难主要集中铁路。中长途客流首选交通工具是铁路,"买票难"集中在购火车票上。因为铁路运输受气候影响小,安全可靠,适合长距离、大规模运输。农民工收入不高,从经济性考虑一般都选铁路出行。另外,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将出行安全、舒适作为重要前提,铁路这方面有明显优势。按照工信部和公安部联合通知要求,经过5年左右卧铺客车将全部退出营运市场,长距离道路运输将进一步偏好铁路。
  3、运能限制"一票难求"。铁路运行计划性较强,受到轨道、区间等限制,很难根据客流特点快速做出调整。铁路投资不断加大,但近年更多用在建高铁和城际铁路,对缓解春运矛盾作用不大。铁路运能逐年提高,乘客人数增长更快。每年春运铁路部门虽然采取挖潜措施,停短开长,但仍不能满足旅客出行需求,"一票难求"的局面仍得不到缓解。
  (四)春运工作SWOT分析
  我省春运组织工作经历了三十多年,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
  一是领导重视春运工作氛围浓厚。首先,省委、省政府对春运工作高度重视,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亲自出席全省春运电视电话会议,对全省春运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经常过问春运并实地视察指导春运工作。其次,春运小组成员单位强化对春运的现场督导,除省春运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单位分片督查外,省人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安监局、省公安厅、南昌铁路局等部门在春运期间也相应地成立督导检查组,在全省范围内检查督促各项措施的落实。再者,各设区市、县(区)领导对春运亦高度重视,经常深入春运一线,在各自辖区开展春运检查。各级领导对春运的高度重视,有力地推动了春运工作的开展。
  二是管理规范分工明确落实有力。首先,1998年下发了《江西省春运工作暂行管理办法》,为全省春运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正常化轨道奠定了基础。《办法》重点从组织领导、民工有序流动、运力安排、部门配合、安全保障、文明服务以及监督检查和表彰等七个方面对全省春运进行了规范和指导。其次,春运小组成员单位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操作性比较强的工作方案,各运输工具均制定了科学的运力组织方案;公安交警、交通运输及公路管理等职能部门针对恶劣天气、高峰客流等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其他相关部门也在各自的职责内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再次,各部门分工合理、职能清晰,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明确。
  三是网络化应急快速有效。经过30年的春运工作实践,春运网络化、信息化工作机制已日趋完善。省春运办与省春运小组成员单位之间、与设区市春运办之间,省春运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设区市春运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横向与纵向联系、正常与应急联系畅通无阻,能迅速形成合力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各运输部门之间春运运力衔接形成互补,能基本满足旅客出行多层次的需求。安监、交通、公安、工商、卫生、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成效明显,确保了道路安全畅通、场站及周边治安秩序。民航、铁路网上购票条件进一步改善,火车票实名制有效遏制了倒卖火车票现象。
  春运,尽管各级政府相关部每年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春运市场的根本矛盾--运力增长和基础设施改善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节日出行旺盛、超常需求。春运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是:
  一是运输能力仍然偏于紧张。运输能力在客流高峰时满足不了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运能不足。春运期间,客流高峰时间集中、客流量大,主要集中在铁路、农村公路短途运输。其二是运力的结构性矛盾。近年来铁道部对普通列车投入较少,普通列车因其票价低廉是打工者的首选,而公路短途客运盈利少,导致短途运力投入不足,高峰期短途超载频现。
  二是安全管理仍然承受巨压。首先是天气因素,春运期间,一般气温较低,常常出现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路面容易结冰,极易发生拥堵甚至交通事故;其次是运输企业、车辆、驾驶人的源头安全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再者是旅客和出行者个人交通安全知识、意识"双不足",旅客乘坐超载车或非机动车、私家车超速超载和违章驾驶、县以下道路车辆超载违规交通管理跟不上,驾驶人缺乏高速公路安全行车经验、应急处置不当等,导致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三是服务管理素质有待提升。主要集中在春运旅客对购票、候车、乘车,以及时间延误处理等环节的服务不很满意。铁路实行网络售票、电话订票后,许多农民工不会上网或打不进电话,进不了售票网站网页或者"秒杀"不到票。客流激增候车设施设备超负荷运行,候乘场所拥挤与脏乱差现象改进不大。因天气、设施临时故障等情况影响,车船、飞机时间延误常有发生,对旅客解释工作不及时或安置欠妥,仍是乘客不满投诉的重点。
  四是应急处置能力仍须加强。春运期间客流处于高位运行、非正常状态,再加上春节期间的恶劣天气等因素,应急突发事件发生率高,这要求各相关部门提高处置能力。虽然相关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因人员变化经验不足等问题,导致执行不到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昌樟高速药湖段、九江长江大桥受通行条件限制,基本上年年出现拥堵需要及时疏导。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后,需要果断作出处理,否则容易造成严重拥堵等等。
  通过上述SWOT分析可以看出,我省春运组织工作具有较好的有利条件和基础,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总结经验,认真找出差距,完善工作措施,不断提升春运工作水平。
  四、提升春运系统化水平建议
  (一)现阶段进一步做好春运工作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1、出台全国性春运工作条例,规范春运工作。春运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铁路、交通、公安等多部门,其覆盖面达全国20多个省市,春运工作历经几十年,各地、各部门对春运的管理办法和工作举措各有不同。由于各地许多执法依据、尺度不统一,造成执法结果相差较大、投诉较多,既损害执法部门的形象,也增加了被执法者不满情绪,不利于构建和谐春运。为此,迫切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整合各部委、各地有关春运的各项法规和管理办法,从全局角度,出台全国性的春运工作管理条例,加强对春运工作的规范和指导。
  2、建立完善跨省级区域协作工作机制。春运是由于人员跨省级区域流动而产生的,因此,建立跨省级区域春运工作协作机制显得非常必要。从我省春运实践来看,早在几年前,我们与广东、福建等省市开展了跨区域的由相关省市交通运管、公安、安监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顺畅为民"工程,各协作省市之间统一印制春运工作指南,主要内容包括:省级机构值班电话、各设区市机构值班电话;交通部等国家部委的春运文件;公布各省、各设区市物价举报电话;高速公路及公路主干道紧急救援汽车修理电话等。通过跨区域协作,春运工作成效明显,然而,当前跨省级区域春运协作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全国的春运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对跨区域的春运突出问题进行协调,特别是跨省长途运输管理、安全监管等方面,要大力查处春运各类违法、违规现象,形成春运合力、全国春运"一盘棋"。
  3、坚持春运各项管理措施的常态化。每年春运,各相关部门为了应对春运可谓全力以赴,但春运过后,随着客运压力的骤降,相关部门的严管措施、服务标准、便民措施等没有继续延伸到日常工作中,工作要求降低,服务水平下降。为此,应实行春运管理常态化,将日常和春运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将春运工作平常化,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管理监督,将春运组织的成功做法延伸到日常工作,逐渐化解春运难题。
  4、加强春运前瞻性监测与分析。目前,农村春运日益成为春运工作中的重点。县乡等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有频发的趋势。近年来,省市在安全监管方面措施较严、落实较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安全形势好转,但县乡受到执法力量不足、出行群众安全意识淡薄等影响,交通安全形势日趋严重。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形势变化,农民工就业和企业招工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农民工过完年不急于返岗,返岗时间段拉长,对缓解节后春运压力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加快,农村公路客运压力增加,要求公路客运在运力的部署上向县乡倾斜,解决农村人口出行和缓解短途超载,降低农村交通安全风险。
  5、春运机构下沉,基层春运安全监管亟待加强。当前,省、市春运领导机构完善,运作有序,协调有力。但基层春运机构存在"盲点",而春运主力军农民工主要来自农村、县乡。随着"村村通"路网建设的加快,农村乡镇道路条件大为改善,机动车、摩托车、农用车上路越来越多,造成县乡道路车流量加大,非客运车辆载客、农巴从事客运超载、县乡道路拥挤、安全事故频发等现象日益严重,而目前县乡交通安全监管力度不够,执法力量薄弱,势必给广大农村群众出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完善县乡级的春运组织机构,执法警力下沉,加强对农村安全出行的宣传教育,加大对农用车载人以及农用车超载的查处力度,努力遏制农村安全事故频发的势头,最大程度地减少百姓生命财产损失。
  6、不断探索创新,提升春运组织管理水平。春运年年搞,年年有不同。只有不断探索新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才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如:出台《江西省春运工作暂行管理办法》,加强春运规范化管理;加强区域合作,实施"顺畅为民"工程,积极会同周边省份开展跨省联合行动,在客运运力、道路畅通、便民服务、重大违章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等,这些都是创新工作思路的成功实践。春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它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迁而变化,要克服春运年年搞的"厌战"、"疲倦"心理,切实把握春运发展趋势,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春运组织管理水平。
  每年春运虽然只有短短40天,但它关系着普通百姓的根本利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如何让旅客走得了、走得好、走得舒适,是各级春运组织部门的职责所在。我省是一个民工输出大省,春运压力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要求运输、交警、运管、安监等相关部门精心组织、通力合作、周密筹划,将我省的春运工作做得更好,为百姓安全有序出行、建设和谐秀美江西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