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365体育在线投注欧洲板!
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项目 > 中国工业大奖 > 正文

转型创新正当时——中国工业大奖获奖企业巡礼

发布时间:2012-12-25 16:53:03   信息来源:365体育在线投注欧洲板   浏览次数:
  2011年4月28日,第二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工业大奖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坐标,身处不同行业的获奖企业也纷纷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依靠自主创新打造内生动力,引领中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
  近日,记者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部分中国工业大奖获奖企业,感受企业跃动的脉搏,聆听企业商海制胜的心声……尽管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但中国工业大奖企业凭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就。
  科技创新,向新的高度迈进
  初冬,杭州西湖。濛濛细雨,为远山叠翠中的烟柳画桥平添了许多诗意,全然没有半分萧瑟。然而,杭汽轮集团董事长聂忠海没有片刻放松,世界经济形势让他陷入对市场前景的思索。“不能是技术深入市场,而是要引领市场,技术必须要储备,我们时刻要有危机感。”聂忠海说。
  杭汽轮于上世纪70年代引进德国西门子技术后,坚持走“引进技术再创新”的道路,逐步掌握了工业汽轮机转子、叶片等核心技术,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我们发展这么快,第一大功劳是科技创新,能坚持到现在也是靠科技创新。”聂忠海说。
  杭汽轮有理由豪迈:西门子技术转让给杭汽轮时最高水平才6万千瓦,而杭汽轮已经开发出7万千瓦的汽轮机,还储备着世界最大的工业汽轮机10万千瓦的技术。如今,杭汽轮也是国内唯一能按用户特殊需求量体裁衣生产,在全球市场和世界竞争的著名工业汽轮机生产商。
  产业报国离不开科技的含金量,特变电工深谙这一道理。从天山脚下艰苦创业的“小作坊”,到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骨干企业,特变电工奏出了一曲铿锵乐章。如今,特变电工的变压器产品年产能已达到2亿千伏安,进入世界前三名。
  “‘十二五’期间,特变电工要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在推进输变电高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实施中,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果!”特变电工董事长张新说。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是特变电工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根本保障。2007年至今,特变电工累计研发国内外首台套新产品75项,其中28项产品填补世界空白。同时,特变电工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为美国、印度等57个国家的电力建设提供重大装备保障,实现了从“装备中国”到“装备世界”的历史性跨越。
  成功源于创新。特变电工依托国家级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每年将销售收入的3%—5%用于自主创新投入,攻克了特高压交直流、百万千瓦大型核电、水电及火电主变等输变电领域的世界性课题,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根本性转变。
  “十一五”期间,特变电工沈变公司“走出去”战略成功实施,国际化发展稳健推进,加速了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国际营销团队建设。目前,企业产品销往3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实现高端产品向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的批量出口,有力推进了从国内向国际、从单机向成套、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的三大延伸。
  沈变还成功中标总装机容量4500兆瓦、闻名世界的俄罗斯布拉茨克水电站三台500千伏单相变压器合同。挺进变压器技术原创地俄罗斯,是中国重大装备产品出口的一次飞跃。
  “宝钢平均每天产生专利4件,48%由一线工人创造;平均每天产生企业技术秘密6件,40%由一线工人完成;在全国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10名工人中,宝钢有3位。”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自豪地说,一线职工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我们就是要把这些潜力激发出来。
  “人人是创新之人”,宝钢的创新理念已渗透到每个员工,创新已成为员工自觉的行动。
  “揭榜制”是鼓励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这项措施由宝钢三热轧分厂探索实施,以招榜的形式解决生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对敢于揭榜并实施课题的员工,分厂赋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动用一切力量提供支撑,对有突破性成果的课题进行奖励。三热轧分厂的倪春华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第一个课题“点状压入缺陷问题”招榜出来时,倪春华正好前期也在跟踪一些现场数据,问题渐趋明朗,倪春华大胆揭榜。揭榜后,作为课题负责人,倪春华铆足了劲,带领大家不断摸索,终于找出了缺陷产生的根源,并在一个半月内完成课题,使缺陷得到有效控制。
  “揭榜制”只是“蓝领创新”的一个体现。宝钢股份不锈钢事业部炼铁厂的卢江海创新工作室,一年内提出13条合理化建议,创造26项实用专利、4项发明专利,荣登宝钢股份合理化建议积分排行榜榜首,被同事誉为“金点子大王”。
  鼓励“蓝领创新”,打开了普通工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荣获第二届中国工业大奖,是对公司自主创新工作的充分肯定,必将激发央企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王敏说。
  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是我国第一条自主研发、设计、建设的世界上运行电压等级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输变电工程,被国际大电网组织誉为“一个伟大的技术成就”和“电力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继该工程之后,我国又成功投运的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也是我国特高压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创新成果,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了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时代。
  通过工程实践,我国全面掌握了特高压交流输电的核心技术,大幅提升了我国电网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国家电网成功研制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全套特高压交流设备,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掌握了特高压设备制造的核心技术,具备了特高压交流设备的批量生产能力,推动国内电工装备制造业实现了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特高压电网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基础上,国家电网将加快“三华”特高压交流同步电网建设。到2015年,“三华”特高压电网将形成“三纵三横一环网”格局,智能电网渐具雏形。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行业内公认的“蓝色旋风”,在重大技术装备行业不断打破国际垄断。
  上世纪70年代引进压缩机技术,80年代初生产第一台样机,1985年实现批量生产,沈鼓人通过几十年矢志不渝的技术引进、消化和创新,在乙烯国产化的道路上实现了长足的进步。21世纪初,沈鼓成功实现压缩机技术的设计纲领,上百台套离心压缩机创造了中国第一,实现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研制“零”的突破,彻底打破了外商对我国重大装备领域长期的技术和价格垄断。仅此一项,即为国家节省投资20多亿美元。
  “发达国家做啥,我们就能做啥!”沈鼓董事长苏永强的话掷地有声。
  全球战略,向国际市场进军
  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嬗变,需要的不只是产业规模的做大做强,更重要的是要有全球战略,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走出去才是决胜千里的良策。这一点,对波司登集团董事长高德康来说,一直牵挂心中。“中国要有自己的世界名牌,中国原创品牌的崛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联。作为一家服装企业,我们有责任打造属于中国的世界名牌服装。”高德康这样定位波司登的未来。
  11月1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服装尺寸系列和代号技术委员会(ISO/TC133)秘书处成立会议在江苏常熟举行,秘书处设于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中国服装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历史性突破——中国民营企业波司登以组织单位身份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在世界服装领域也属首次。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有助于推动中国服装行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化竞争,实现从制造大国向标准强国的转变。
  1辆永久牌自行车、8台缝纫机、11个乡村裁缝,这是高德康起步时的全部家当。30多年后,他的企业有上万人,产品遍及世界各地。
  波司登立志打造服装行业的“常青树”。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羽绒服向男装、女装、休闲装、童装等领域的延伸,将过去“一品多牌”和“一牌多品”的发展战略调整为“四季化、国际化、多品牌化”,开启“成为一家令世人尊敬的世界知名综合服装品牌运营商”战略新篇章。
  辛勤耕耘换来非凡成就。如今,波司登男装登陆英国市场,开创中国自主男装品牌进军欧洲市场的先河;收购美国休闲服品牌Rocawear(洛卡薇尔)大中华地区商标所有权和销售权;推出新锐女装品牌 RICCI(瑞琦),扩张品牌四季化版图……
  50多年来,地处西部的金川集团因矿而兴,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被誉为中国的“镍都”。集团掌握着世界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采选冶工艺技术,综合技术实力位居世界同行业前三位,是世界上极少数能够将多种有价金属在同一工厂内实现分离提纯和商品化生产的企业之一。
  金川集团在全球24个国家或地区开展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与合作。企业深知自己的发展依赖于矿产资源,将资源战略确定为第一战略。几十年前,这家身处祖国内地的资源型企业就前瞻性地将目光投向国际。上世纪80年代初期,金川公司已开始与国外同行合作。80年代中期,通过引进芬兰奥托昆普闪速熔炼技术,与澳大利亚西部矿业公司签署“闪速熔炼工程技术服务合同”。1993年5月,亚洲第一座镍闪速熔炼炉在金川建成投产,成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成功典范,为中国镍工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2003年8月26日,金川集团公司与澳大利亚西部矿业公司签署了总额达10亿澳元的贸易协议,此举对金川集团提高国际市场影响力意义重大。
  公司总经理汪海洲表示:“尽管我们拥有世界级的矿产资源,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走出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截至目前,金川公司海外资源项目已获得国内外62个探矿许可证,公司与全球五大洲24个国家开展了矿产资源方面的合作。
  为了实现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2007年7月,湘电重装启动了220吨交流传动电动轮自卸车研制项目。2009年8月,该款车型通过国家级鉴定,实现了我国矿用自卸车研发能力的历史性突破,填补了国内超大吨位矿用电传动自卸车的空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这款矿用自卸车拥有包括3项发明专利在内的18项专利,攻克了整车集成优化技术、车辆智能控制技术、液压集成控制技术等技术难点。”董事长李吉平说。220吨自卸车下线当年,湘电重装便实现了扭亏为盈,连续3年以每年近3000万元净利润增长。
  为实现由本土经营向跨国经营的转变,“十二五”期间,湘电重装规划实现大型矿用电动轮自卸车系列化,新增300吨、360吨电动轮自卸车研发;计划到2015年实现销售额50亿元,占电动轮自卸车国内市场50%以上,实现产品批量出口。
  转型升级,向产业前沿靠拢
  从9个农民用4000元钱建立的一个小厂房,成长为年度利税额达64亿元的万向集团,掌门人鲁冠球将之归功于党的好政策和员工的努力,“我们所经受的坎坷,所进行的探索,所积累的成果,都深刻而有力地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个人、企业和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
  做大做强主业自不待言,转型升级同样时不我待。1999年,鲁冠球将目光投向了电动车项目,并确定了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发展战略。
  十余年科研攻关,鲁冠球始终看好这一领域,理由有三:第一,电动车项目代表了将来的发展方向,已经被国家确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是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产业。第二,公司已经累计投入了十多年,目前关键零部件锂电池的生产技术已经是第四代和第五代的,已经成熟,具备了推向市场的条件。第三,公司开始于2006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到位,新能源汽车是万向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万向目前已经到了发力的时候了。
  鲁冠球强调:“我会坚持主业,会持续地用其他领域赚来的钱补贴这个项目!我相信电动车项目一定会成功!”
  8年时间,沈阳机床的销售收入和工业总产值都增长了10倍,数控机床产量增长15倍,利税总额增长9倍。与此同时,沈阳机床的经济规模在世界机床行业中从排名30位之后跃升至世界第二。
  “过去多年,我们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都在年销售收入的5%左右。”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介绍说,“这对处于薄利行业的机床企业来说是很困难的,需要承担很大压力。在国际机床行业的新形势下,沈阳机床‘多品种大批量广覆盖’曾发挥很大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市场需求升级,过去占主导份额的传统普通型机床产品逐渐让位于以高端数控机床为代表的智能化创新产品。公司必须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向高端产品集中优势兵力。”
  沈阳机床抓住了时机,及时进行了转型,从制造模式走向了创新模式,成功进军世界中高端机床领域。
  上海电气,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上海电气具备设计和制造世界先进水平的1000兆瓦级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的能力,机组订单量和投运机组至今保持世界第一位。该机组在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投运以来,将发电煤耗降为272克标准煤/千瓦时,目前全国平均煤耗为333克/千瓦时。
  “别小看这节约下来的几十克煤,以每台1000兆瓦超超临界机组为例,以年运行5000小时计算,每年可以节约27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减少67万吨,不但节能,而且环保。”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技术部阳虹说。
  依靠产业升级,上海三菱连续16年在行业中保持了领先的市场地位,成为中国电梯行业首家年产值过百亿的企业。目前,上海三菱18米/秒高速电梯已成功牵手“上海中心”大厦,突破阿联酋迪拜塔项目中504米的原电梯“高度”世界纪录,成为人类首个提升高度超过550米大关的垂直交通工具。
  节能减排,向科学发展深化
  “十一五”期间,太钢不锈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投资54.96亿元,实施了87个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实现了废水、废酸、废气、废渣、余热余能的高效综合利用。
  “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太钢将竭力为实现企业与城市、社会的友好相处、和谐发展,建成冶金行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示范工厂,坚定承担起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太钢不锈董事长李晓波态度坚定。
  实施好各项节能减排工程,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司认为,实现工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必须借助节能环保产业来实现。太钢不锈的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使公司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各项指标由国内领先达到世界领先。
  瓮福集团公司是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之一。
  在磷资源利用方面,以公司自主研发 “WF—1”选矿技术为代表,使大量原工艺不能利用的低品位磷矿石得以利用。在水资源循环利用方面,以自主研发的“WFS”废水选矿等技术为代表,将磷化工生产废水回收用于选矿,节约矿配和制配产生的大量能耗,杜绝使用新鲜水,实现废水“零排放”,取得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多丰收。
  节能减排涵盖多个领域。在尾气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以自主研发的“SO2活性焦烟气脱硫技术”为代表,脱硫率超过95%,并杜绝二次污染。在废渣资源化利用方面,以磷石膏制建材为代表,形成磷石膏砌块、磷石膏制水泥调凝剂、建筑石膏粉等系列产品,实现了变废为宝。
  “资源是最为宝贵且不可再生的,打造世界钢铁强企,必须实施资源战略,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说。
  通过一系列重大举措,鞍钢集团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目标。
  把废物转变成资源,是鞍钢实施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载体。钢铁工业的冶金固体废弃物经深加工后生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作为原料用于建材行业,不仅可以节约资源,改善环境,而且可以打造最佳产业链组合,实现两大行业和谐发展。
  “当鞍钢钢产量达到4000万吨时,深加工后提取的钢铁物料,相当于一个较大型采选厂一年的产量,鞍钢也节约几十亿元的建设资金。同时,公司生产的冶金渣高附加值产品用于钢铁、建材行业后,按市场价格测算,每年将实现42亿元的销售收入。届时,公司将成为鞍钢新的经济增长点。” 鞍钢矿渣开发公司经理苏兴文说。
  以人为本,向内生动力聚焦
  一台35立方米的挖掘机正在分拆,另一台75立方米世界最大挖掘机已投产;75立方米挖掘铲内可容纳四五百人,一铲挖掘量可装两节多车皮……记者走进太重挖掘机公司,深切领会到这些“庞然大物”的威力。
  太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都是靠“技术特区”即太重技术中心的先进技术研制成功的。人才是关键。太重“技术特区”高级工程师、起重机设计员顾翠云在分析研究大型铸造冶金吊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了外国公司产品的一些优点和缺陷。为此,她克服重重困难,把日本和西班牙结构的单减速器安全可靠性与德国MAN公司四梁六轨、使用性能好、寿命长、制造安装方便等两种大型铸造吊的优点结合在一起,解决了两种不同车型组合在一起所带来的矛盾,研发出冶金吊的新技术,为大型铸造起重机快速走进国际市场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太重已累计创造“360个国内第一”,为国内外生产了1000多种、2万多台套装备,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1月,记者走进老企业瓦轴,感觉它更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火热的生产现场、年轻的管理团队,年轻的研发团队,勇于进取的技术研发和管理理念。瓦轴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王路顺一语道破天机:实现企业高速发展的唯一秘诀是人才。
  为广纳人才,瓦轴每两年召开一次科技大会,通过企业发展立项来吸引国内外专家、人才。目前,瓦轴集团通过承担国家“973”计划高端轴承技术研究项目,已有7名国内相关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和30名专家学者加盟到瓦轴集团的研发团队,为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发展的重点装备提供配套。企业还建立了评聘学科带头人、技术专家、科技新秀的制度。
  截至目前,瓦轴集团有1.8万多种轴承产品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正以平均每天3种新产品的速度扩大轴承配套领域……
  我国发动机行业有了“中国心”;年销售收入从12年前的5亿多元,增长到现在的近1000亿元……这是潍柴动力交出的一份答卷。
  动力来自人才。
  韩尔梁,潍柴新能源技术中心主任。他是潍柴去年7月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引进的科研团队带头人,前不久刚刚入选第六批国家海外引进人才“千人计划”,成为国家级特聘专家。近年来,潍柴已引进“海归”专家47人,集团新能源、动力总成等多个前沿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全部由引进的海内外高端人才担任。
  如何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认为,一是要创造一个干事业的平台和环境,二是有一个激励机制,让他们能够真正做事情。近几年,企业每年拨款1000多万元,用于科技创新成果奖励;每年拨款150万元,设立人才培训专项基金;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输送科技人员走出国门参观考察,进行学习深造……
  有了人才,科研也迈上了新台阶。2007年底,世界第一款对发动机、齿轮箱和车桥进行系统匹配和研发的“动力总成”产品在潍柴诞生。就是说,整车厂只要匹配设计自己特色的驾驶室和车厢,一款新型卡车或客车就可以推向市场。1998年以来,潍柴累计开发新产品和专项配套产品5800多个,获得专利506项,主持、参与国家863项目18个,主持、参与行业和国家标准制定27项,为行业技术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时代潮涌,百舸争流。
  大国崛起需要挺起工业脊梁,中国工业大奖企业作为工业经济的主力军,承担着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回首昨日风华,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中国工业大奖企业必将书写更多中国荣耀、创造更多世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