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365体育在线投注欧洲板!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经联资讯 > 工业与经济观察 > 正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基地建设刍议

发布时间:2012-12-17 15:12:49   信息来源:365体育在线投注欧洲板   浏览次数:

  公进跃
  去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根据《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建设光电、新能源、生物、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优质钢材深加工、炼油及化工、航空、汽车及零部件等八大产业基地。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基地建设重大意义
  1、对全省工业整体崛起的带动作用。江西工业总量偏小、基础较弱。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做大做强我省新能源产业等八大产业基地,从而构建符合我省发展需要的新型工业体系,无疑将对全省工业整体崛起发挥带动作用。
  2、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作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聚集了江西经济总量的60%,几乎包含了全省各工业门类。针对后危机时代需要,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通过重点培育和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电动汽车、信息产业等产业,将对全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先导作用。
  3、对工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示范作用。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统筹鄱阳湖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发展路子,对全省有示范作用。
  4、对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策应作用。通过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更好地策应了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实现中部地区 "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目标。为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将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对外经济政策、重大项目布局上给予大力支持,有助于江西从国家战略层面集中政策、项目、资金资源,提升江西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作用,进而成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新增长极。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基地建设目标要求
  到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达到32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达到1.35万亿元;利税总额年均增长25%以上,力争达到1400亿元,均占全省工业同类指标70%以上。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5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5万亿元,利税总额2400亿元,生态经济区工业实力显著增强。总体要求:
  1、发展速度领先。力争生态经济区工业发展速度年均增长25%,高于全省平均5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全国平均8~10个百分点,高于中部地区平均3~5个百分点的强劲势头。
  2、投资增幅领先。力争工业投资年均增长30%,高于全国平均10-15个百分点,到201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达到11:58:31。工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态区工业的比重达60%以上,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业中有影响的产业体系和龙头骨干企业。
  3、"四率"水平领先。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降低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三废"综合利用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力争更多工业企业"四率"水平在同行业领先,着力打造一批全能冠军或单打冠军。
  4、发展环境领先。深入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继续打造"四最"品牌,切实提高服务企业能力和水平。重点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提高政府服务效能等方面取得突破,在建立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推行政务公开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01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水平要高于全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数量和销售规模居全国先进水平。冶金、化工、建筑材料、农业食品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机制和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目标基本达到国家生态省标准要求。能源结构有明显改善,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沼气能等清洁能源比重明显提高。主要污染排放总量逐年减少,环保型产业占GDP比重明显提升。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产业基地建设途径方法
  1、抓项目,着力推进产业集聚项目集群。以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大、带动强、技术水平高的重大工业项目,加强监测分析,简化办事程序,实施"四定两保"责任制,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突出产业的地域性和发展方向的差异化,引导发展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突出的项目,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产业集聚。
  2、调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为目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重点突破、跨越发展、掌握核心技术的原则,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结合;按照国家有关产业政策要求,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信息化水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光伏材料、风能与核能、清洁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等十大产业发展。
  3、重创新,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研究开发并投产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主品牌、有较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促进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三是深入推进品牌战略,支持企业创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品牌优势,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整合无牌企业的生产能力。四是发挥企业家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4、扩开放,承接产业转移上规模上层次。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完善工商领域招商引资的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瞄准国际国内有产品、有技术、有市场的实力型战略合作者,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禀赋、产业特点等情况,通过嫁接改造、合资独资、股份转让等多种形式,引进大型投资项目、特色效益项目、竞争优势项目,加快实现裂变式扩张,形成一批在同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规模型企业,提高发展层次。推动企业走国际化经营道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省、跨国投资经营,重点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控制资源,加快做大做强。优化工业品出口结构,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基地建设政策措施
  1、加大财税政策支持。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政性资金,用于重点扶持区域内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区域内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入,以推动企业技改创新步伐等。对资源综合利用、替代能源和清洁生产、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品,以及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给予税收政策支持;尽早制定发布"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积极向国家申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方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开征环境保护税,并出台配套改革措施。
  2、加大金融政策支持。优先支持符合低碳经济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工业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金融创新,探索开展出口退税、保单、仓单以及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规范发展股权质押贷款;鼓励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参与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鼓励发展产业领域的股权投资;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探索推进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示范项目。
  3、加大土地政策支持。支持各地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和滩涂资源,拓展工业发展的用地空间,努力减少耕地占用,提高产出率。按照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在数量和结构上确保工业用地的科学合理供应,对重点工业项目在省切块下达的指标中优先安排;对事关生态经济区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全局的重大工业项目,地方安排用地指标确有困难的,省给予适当支持。对开发区、工业园区、乡镇工业功能区内现有土地进行整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充分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4、加大产业政策支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制定生态经济区产业项目准入门槛,加大淘汰落后的措施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鼓励低耗能、高效益、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壮大,并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对滨湖地区、五河源头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通过设备折旧补贴、设备贷款担保、迁移补贴、土地置换等手段,促进产业向环湖地区转移。设立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对区内企业、集团公司、工业园区在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实行考核奖励政策。
  5、加大要素保障支持。增强煤电油运保障功能,做好电力平衡和需求侧管理。强化成品油供应中的资源、运力、库存协调力度,保障成品油市场的稳定供应。加强与铁路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重点企业的运输需求。加强对困难行业和企业的指导与帮助,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财税、金融、贸易、产业、收费等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
  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基地建设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1、区域内不同地区工业发展统一协调问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的是内在联系,既有竞争,但更多的是分工、互补与合作。鉴于区域内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各自的地区利益与诉求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市场壁垒、要素流动障碍、利益分配冲突、产业同构严重、过度竞争等不利于经济一体化的现象和问题。如环湖周边10多个县区,几乎无一例外把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作为支柱产业。区域内还存在着部门分工与协调问题。需要各地、各部门从大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从区域整体优势发挥的角度,从加强内在经济联系的目标出发,找准自身的定位,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2、区域内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根本。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但环湖大部分地区工业仍然比较薄弱,发展依然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由于鄱阳湖是全国11个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因而鄱阳湖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用水安全,保护好鄱阳湖生态资源与环境不仅仅是江西也是全国性战略。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要以保护优化发展,在发展中搞好保护。要以治理保开发,以开发促治理,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路子。
  3、区域内外工业协调发展问题。区域内工业的安排和建设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而全省工业的布局和发展是一个更大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要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基地的建设放在全省工业发展的全局内来谋划、来考虑、来安排;而全省工业的规划发展则要考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建设的推动、引领、示范和生力军乃至主力军作用。在具体的产业发展安排上,则要充分考虑各地的特点、特色、潜力和发展后劲,实行优势互补,配套成龙。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加强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人力资源流的建设,保证各畅其流,是能否做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序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