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365体育在线投注欧洲板!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经联资讯 > 工业与经济观察 > 正文

高企的通胀还需综合施治

发布时间:2012-12-14 15:45:02   信息来源:365体育在线投注欧洲板   浏览次数:

  □文/晓 理
  通货膨胀是经济名词,经济与每个人有关,无论个人、家庭、企业、单位,开门少不了几件事,样样要开支,支出涨没涨各自心里有数。
  去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曲线明显上拉,各国普遍感到通胀压力,发达国家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一般在2-4﹒5%之间。其中,大宗商品推动物价上涨2-3个百分点。
  国内,通胀影响"扩大内需",据央行问卷调查,今年首季居民倾向"更多消费"的占14.2%,这一数字创下自1999年有该项调查以来新低。
  为抑制消费物价上涨,央行已累计12次动用数量化货币调控工具,提高"存准率"锁定的货币已达1.7万亿。为此,央行每月要多付不菲的成本。
  一、通胀:中国版的"敏感期"与常规版的"流程性"
  通常,经济危机是经过一轮发展累积矛盾的总释放与再修复。以"不破不立"的方式来表达,带来的是经济失衡,商品供求难平衡。经济救赎增加这么多的"流动性"处在居无定舍,四处寻找临时宿主,直观表现大宗商品价格普涨。
  不说世界金融危机过后,价值需要重估,体系需要重建一类太复杂话题。全球通胀前提下,不同经济体体质有差异,敏感问题也不同,毕竟发展不在一个水平阶段。
  追溯我国"两化"加速,主要是出口推动外向型经济扩张,阶段性成果:一是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二是经济总量世界第二。
  不过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阶段,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作为人口占世界近1/4的发展中国家,继续前行有"刘易斯拐点"、"中等收入陷阱",凭走经验一往无前还真不行。
  不说别的光凭出国门贸易磨擦不断,回国内转型期矛盾频发。表明转型问题迫在眉睫、方式转换已进入"倒计时"。
  "十二五"规划用了较大篇幅对加快转型具体路线、目标措施作了全面阐述。国内外专家给予积极评价,同时担忧"知易行难"。
  一方面,农业社会留下的"二元结构"未消,进城落户门槛已高不可攀,城乡收入实际差距在拉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货币纷纷主动贬值,大宗商品去年一年普涨了30-50%。
  通胀一般有先兆,有发展,也有一定的流程。国内通胀露头是去年的2月份,CPI环比上涨1.2个百分点达2.7%,创16个月新高。有关部门起初解释:由于"翘尾因素",加之"低温雨雪"气候影响。当时,市面上价格表现"菜贵、肉贱、粮稳"似乎能印证,再说专家预言消费物价年内高点不会超过6、7月份。
  惯例3月份公布2月数字,恰逢每年"两会",为了呼应"两会"将要通过的年度物价调控目标。也有政治嗅觉灵敏的官员未授权抢先称"CPI控制在3%左右是综合了上年翘尾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输入因素、国内货币供应增长滞后影响,以及居民承受力确定的目标,是能实现的"。但半年刚过价格走势已经生变,到了9、10月已成定局,全年最终失守3%预期目标。"
  分析通胀因果关系并不难,预测年度通胀指数高、中、低具体时间点难。本轮通胀起因是金融危机,非常时期政策顾不了滞后效应,加之复苏进程一波三折,消费预期与投资预期不被看好,投资、消费信心双不足,导致最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通胀预期管理应当常态化,要建立若干预警模型,减少人为揣摩带来的影响。
  官员利用论坛放话,专家第一时间抢先,主要都是些热点话题。有话只管说媒体会替你宣传。至于预言准不准不是新闻,没人再当一回事。这不,今年消费品价格又有预言"高点将出现在7、8月份"。只比去年宽限31天,真不知有多少科学依据。
  通胀一般多选农产品打头阵,因为拿气候说事通俗易见,能赢得"认同率"。投机炒作无风不会起浪,但推波助澜需要人们心灵感应预期未来会涨。另外,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少不了周游列国,流通方式老套,销售渠道垄断、价格监控失效、农超对接不划算,适合投机取巧。
  但农业季节变化快,有涨必有落,只适合做短线不适合长线持有。因此,通胀接力需要"非农商品"跟进,首选"输入型因素"错不了。国际大宗商品背后是国际炒家,再说大宗商品周游列国过程更长,买空卖空对他们来讲不过是电子游戏。遭殃首先是新兴经济体尤其是制造业大国,因为全球产业链的"肠胃部分"在你这里,泡沫浸润的苦果、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明知下药的价格也得接,因为别无选择,除非停产歇业不玩全球化游戏。
  二、通胀产业版的"体制病"与利益版的"误导性"
  改革开放工业化与城市化加快,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和GDP翻番顶梁柱主要是二产,在此期间完成了人均GDP从不到1000美元到了4000美元的跨越,下一个台阶是人均4000美元到10000美元。
  "十二五"加大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必须调整,具体讲三产首先得加快转变升级。通过比对世界上GDP人均4000美元至10000美元国家就业分布特点,可以看出我国三产发展明显滞后,吸纳的劳动力比人家低将近1/3。
  我国人均GDP达到4400元后,调结构应利用三产吸收一产、二产下一步转移的劳动力,二产升级已不像前一段需要大量劳动力。一产、二产升级需要更多的新型服务业,对三产是件好事。扩大内需,提高产业关联性与相互需求,才有就业率提高,人平收入增加。
  面对发展需要,三产目前的发展环境确实不如人意,现代服务业门槛高高在上,传统服务低质同构改变不大。即使新瓶也多被用来装旧酒,高速公路平均时速比等级公路快不了多少。最现代的交通设施与最古老的"收买路钱"相安无事。通车里程越长收费里程越长。全世界收费公路80%以上在中国。
  治理通胀难点、盲点大部分在流通过程。这不能不说与流通市场长期缺少规范、渠道混乱、监督失效、软硬件不匹配有关。以公路运输超载为例,明明是越治越超,越超越收,执法由"钉鱼版"升级到"养鱼版"。宏观数字却好得出奇,国内物流总费用近十年占GDP比重不升反降,2001年占18.8%,2010年占17.8%。
  10年间运输燃料涨价、人力成本提高、过桥过路费创收,波澜不惊,有如谜一般沉没。行业协会称"物流业门槛低,竞争充分",消化力能超常?超长、超重运输造成公路非正常损耗提前折旧、维修养护成本提高、安全赔付增加,所有费用还是转嫁给其他车辆出行成本,还不是进入商务、公务成本和个人消费支出。
  公路收费上市公司年报显示,高速公路行业毛利超过60%,纯利超过30%,远胜于金融、石油等垄断行业盈利水平。一个行业能长期维持暴利,怎么说都是体制有问题。"收费还贷"存于高速路起步阶段,作为权宜之计还能理解。一定30年的收费期,几个五年计划都过去了,车流量翻番收费还定30年。
  "十二五"投入使用的高速路收费期限将超过2040年,看来运输企业成本1/3交过桥过路费仍将继续。贷款路修成"世界第一"的正果还没有完,比如双向4道改6车道、8车道当然有必要。借"还贷"之名行"筹资"之实。吸金工具肯定没有比得了道路设卡好使,公路还姓"公"吗?
  公用品定位模糊不止公路一家。为国内物价指数上涨打基础铺底的还有城市房价。当初房改出发点是想改变延续下来的"政府包办,实物分配"制度,通过市场化增加供给。后来供给增加很快,但空置率增加更快。失误在于抹去了住房公共用品属性。地价、房价轮番上涨,"地王、楼王"不断涌现,程序硬是挑不出毛病。
  早年花开珠海、深圳等特区的"土地财政"20年后没料在全国结出硕果。各地自从有了土地"第二财政",国内城市化很快迎来"高定位"、"大手笔"新高潮。
  "人民公路人民修","人民城市人民建"听上去都有理。当房地产金融化,住房从消费必须品变身投资首选品,价格泡沫不断放大,才发现问题严重需要急刹车。可见改变公共用品属性是多么地需要慎重。公用品欠账总归要还的,不同的只是赔付方式。
  三、通胀管理版的"主原理"与实战版的"基本点"
  通货膨胀并非普通经济学名词,而是与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立点直接关联、逻辑相通的宏观经济管理一级名词。
  经济学认为:资源从来都是稀缺的,不稀缺就无须经济学。按此推理,通胀是全球性、长期性的,并且随时间推移发生频繁出现的经济现象。由于地球上的可供资源只会越来越少,资源品的价格只会越来越高。
  管理学认为:物质不流动就不会浪费,静止就无须管理。通胀管理指政府用宏观调控使通胀控制在既定目标范围,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物质基础,改善物质基础需要改造物质,改造会促进物质流动,管理者的要务是减少物质流动过程消耗。
  管理通胀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特例特办。核心与关键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首先,完善通胀预期管理。预期主要有四个方面:一要预期哪些因素将影响未来物价,以及主要涉及的行业与品种;二要分析影响消费心理预期因素各自权重与品种;三要对市场供给能力作出判断,结合国家储备结构作些预调;四要对通胀信号进行鉴别,提供有关管理部门参考。
  第二,增强市场有效供给。城市化导致农业用地持续减少;工业化使农业比例下降投劳递减;土地人口过载边际收益率下降;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生产利润分流等等,农产品价格中长期处于上升通道。"衣、食、住、行",民生保障四大基本需求农业权重占一半还要多。保障供给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增加重要农产品国家储备,鼓励企业和民间收储。
  第三,双管齐下综合治理。通胀高企,通俗地说等同于借商品"劫贫济富"。直接的价格措施必须有,比如限价、限购、劝导、教育、处罚等。但是,高价格指数的背后归跟结底是流动性过剩,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多了。高物价是竞买出来的,市场商品价格总体上涨,流通货币肯定有多。货币是从银行那里借贷出来的,解铃还需系铃人,通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收一部分到央行蓄水池里放一放。也可以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提高借贷成本,抑制需求。但对货币政策期望值不宜过高,"准备金率不设底线"一类都敢说未免太不专业。
  第四,统一认识各司其职。专家支招有两种基本立场,一种倾向于索性让市场作主。另一种主张政府要管。其实,现代经济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都是重要,谁也替代不了对方的作用。市场规律本事最大,偏离规律时有发生,等到加倍受罚开始回归,损失已经不可估量。比如金融危机"警醒成本",使得西方一些国家濒临破产。市场经济需要坚持的是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为辅,各有分工不可越位。政府调控主要用来减少和熨平经济波动。
  第五,统筹兼顾特例特办。通胀管理还会有不少棘手事情。比如今年夏天电力缺口将达3000万千瓦。火电新增装机减少,部分由于上游煤炭价格涨得太多,"市场煤、计划电"不匹配,火电企业亏损增加。电价改革自80年代以来没少想办法,包括"还本付息电价、燃料运输加价、经营期电价、标杆电价、竞价上网、煤电联动"都用过,各方利益还是难摆平。说明想统筹兼顾,但也要权衡轻重,特例用特殊方法。
  煤电矛盾直观看是上下游"价格双轨制"造成。多数人都认为:煤电矛盾要从机制上破解,本质上就是市场联动。能源局回应:不解决电价问题就不能进行煤电联动。电力部门希望:允许电顺势加价。煤炭企业斩钉截铁咬定:应让市场来定价。
  前段时间电力供应突然紧张,国家发改委4月份找煤炭重点企业进行"价谈约谈",就在接到通知当天,秦皇岛5500大卡山西煤每吨环比上涨1.9%,同比上涨16.2%,比上一周涨15元。煤炭贸易商断定:政府越管制价格会越乱,煤炭下一波的行情还得涨。从中不难看出利益相关方,拿用电紧张与国家博弈的心态。
  煤炭坚持价格由市场决定,企业要的是自主定价权。央企知道电力不同一般商品,用词婉转,"顺势加价"有不得已的意思。不是电力紧张,发改委不太可能这么快对十几个省电价上调作出放行。并提前预告民用电价等年底出台"阶梯电价方案"。
  能源不是一般商品,不构成非国家定价不可的理由。正因为如此,很多听似有理实则难办的建议多得有卖。问题是忽略了国内市场经济目前只有小学水平,体制机制、框架内涵远不够成熟,电价放开的条件并具备、再说当前的时间点也不合适。
  解决煤电矛盾可以有其他办法,而且有先例。通过理顺价格机制理顺体制当然可以,但时候未到。通过逐步理顺经营体制理顺价格机制,让央企切入产业链上游,整合整条产业链,像"两油"那样也不是不可以。至少油品价格不是一天一个价。能源是经济社会的"基本口粮",公共用品定价权不是交给市场一了百了。
  最后还想提醒几句,80年代以来国内明显通胀才三回,但是30多年银行一年期储蓄利率从来没有"转正",经济平均速度个位数,财政收入增长都是2位数,而且大多数年份是经济增速的倍数。
  通胀高企,还是多一些体恤民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