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365体育在线投注欧洲板!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经联资讯 > 工业与经济观察 > 正文

忧国、忧企、忧温州?(下篇)

发布时间:2012-12-14 15:12:11   信息来源:365体育在线投注欧洲板   浏览次数:

  文/刮苍山
  社会上对温州"民间借贷危机"该不该救有自己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温州企业出现老板集中跑路,祸根是高利贷。理顺融资环境必须严惩高利贷行为,仅以引导、救助办法等于放虎归山。
  还有一种观点觉得:"错误"应该交给市场自行纠正,"疯狂"(指高利息)回归平静后,民间借贷能够回归理性,没必要担心金融不稳定。
  不赞成"救市"与温州民间资金之前名声不好,炒房、炒矿、炒农产品、炒艺术品样样有份,"炒遍大江南北无敌手"有关系。早先"晚上睡地板,白天当老板"的温州精神一定程度上被后来各种版本的"炒作暴富"故事所替代。
  资本逐利本无可厚非,地方资本因"炒"得名,大众心理接受不了。有学者甚至认为:温州民间资金炒作行为"扭曲了金融市场价格机制,使整个社会核心主流价值被严重侵蚀。"
  四、温州是非
  有"中国犹太人"称谓的温州人,凭商业眼光与博弈性格参与炒房、炒产品、炒艺术品不奇怪,也无关商业道德。比较而言,多数温州人其实一直偏好投资实业,炒作充其量是近些年才时兴的副业。将温州当成游资炒作"原发地"有失公允。
  "炒房"真正"发起人"和"主推手"媒体有过记载:开始是大城市房地产商一拨又一拨到温州推销楼宇;进而开发商发明购房旅游免费大巴直达温州;再后来开发商与温州小报结盟组织购房团。温州人的"副业"就这样逐步"被开发"。
  至于房地产价格扭曲和出现泡沫,客观条件是城市化扩张与人口向城市迁徙;体制性因素是地方事权与财权不匹配;还有住房制度本身有缺陷。按理说国外房地产市场有过泡沫破裂教训,也有现成免费的制度范本。国人看不见、不愿学想必另有原因。
  温州人有钱,是因为温州不仅是浙江的温州,也是中国甚至世界的温州。作为浙江"四千精神"主要发源地之一,温州人的钱是靠勤劳智慧积攒下来的。
  温州不差钱,当地金融机构这些年新增本外币贷款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用业内人士原话:"银行资金实际效率并不高","全市市场资金量是过剩的"。因此,温州民间借贷利率总体上是"理智"的,据人行调查当地民间借贷年综合利率为24.4%。只比小企业向股份制商业银行融资综合成本上限高0.4个百分点。
  失去理智,甚至于达到"疯狂"地步主要是那些高息吸储,转手以更高利率放贷的非银行类金融企业、放黑钱的团伙与个人。与本地89%家庭个人、59%企业参与的民间借贷有质的区别。如果"疯狂"不是极少数,当地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肯定不止0.37%,将本次涉及21家银行问题资金加进去,不良率不会仅高0.25个百分点。
  不过有知情人认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未必真实。银行在月底、月初出报表前,找民间资金帮忙"先进后出走一遍"报表就亮丽了。但说句公道话,此类现象不光温州有、不是现在有、不单国内有,也不完全为了降低表上不良贷款比例。
  温州人用借来的钱办实业,在于对"赚快钱"、"快赚快"的精通与自信。五年转身三大行业,从投资电子开始、转行做化工、最后成为国外钢铁业老板。六年从事四个行当,开始做电缆,后来兼做服装,再后来做地产同时兼做葡萄酒。
  前一个事例时间是金融危机之前;后一个例子是金融危机期间;前者成功后者陷入"跑路门"。这类案例在商学院大雅之堂听不到,在温州比比届是。要看懂浙江注销与新开企业数为何总偏高?要读懂温州人和温州企业有哪些特质?研究这类案例会有帮助。
  温州人投资项目,一般喜欢低门槛进入,经过试水确认行业前景后开始追加投资,随时从民间筹几个亿很容易。这种"前期选择低门槛,快速收回投资,再考虑中长期投资"的思路,堪称民企经典。不过"主副不分、以副代主、弃实搞虚、盲目扩张、多头经营"的不在其列。
  作为生产要素的资金,是度量与换取其他生产要素的等价物。稀缺性自不待言。据有人研究,东莞民间高利贷,月息也达7-8分。不过那里的民营企业借高利贷,通常用作"过桥" 借款期最长不超过一个月,因此相安无事。温州高利贷崩盘企业为何就不懂深浅,饮鸩止渴,直到躲债出走呢?可以肯定,这类企业多少由于之前决策随意、盲目扩张、债台高筑,才破罐破摔。
  浙江全省今年头8个月注销企业2.17万家,同比增长4.25%。与此同时新设企业9.16万家,同比增长12.3%。有数字显示浙江前3个季度规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与税收同比增长均超过30%;温州头7个月规上企业326家亏损,亏损额6.4亿元,同比增长52.2%。
  以上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提供的相关信息有:规下民营企业习惯"关旧止损,开新增盈";规上企业门槛较高"转行不易,调整期长";工业企业正在经受"转型期考验";工业财税继续"旱涝保收"有减税让利空间。
  尤其有必要为小微企业"放水养鱼",使小微企业远离"高利贷",增加技术改造投入,朝创新型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经济转型期社会稳定。期待出台一些更有针对性、阶段性的政策措施。
  五、一缕阳光
  "化危为机"是这几年使用频率高的一句话。作为地方政府借机可以多要政策。温州政府希望借此推动地方金融创新,争取作为全国首个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高层表示可以研究,这让温州政府和浙江学者兴奋不已。有的甚至畅想使温州成为"金融自由港"。
  但就事论事并不简单,不是给点阳光能灿烂的。世界金融危机涉及金融伪创新部分还没来得及厘清。要让规模庞大的民间信贷阳光化,需要做综合考量、评估、探索。从温州尚在制定的文件框架看,侧重点在体系探索,包括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股权投资业与营运中心、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地方金融监管中心、农村合作银行机构改革等具体设想。
  温州人喜欢"我的钱我做主,我的事我来办"。好经商,要自己当老板。对外要面子,对内不在意。常言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当农历大年三十前几天,走门串户的多半与还贷有关,这部分属于邻里熟人之间小额借贷;三五成群邀到一起,亲兄弟明算账,通常是合伙投资年底分红。
  自主经商办企业在温州具有普遍性,根深蒂固。小生意和大买卖,居家留守和长年跑外,不免遇上资金急用周转不开的时候。温州民间信贷发展到今天规模,不光要有资金有需求,更重要的是讲信用的商业文化基础。
  当地中富家庭每年随便放放,也得有几十上百万,借条没准就搁在某房间地毯下。合伙人相互熟悉走到一起,投资发起人提供项目并负责经营,其他人只认股出资不参与经营。这些假如没有起码的信任,是不可能成为当地民间常见的借贷形式。
  温州民间资本实力有多厚没法量,但温州人不会让钱长期闲着。某种意义上有点像美国硅谷,某一天有人站在某条街上喊"手中有好项目",两边跑下来的肯定有愿意投资入股的。
  温州民间资金基本上靠民间分散自理,汇聚到一起,担保公司当中介反而不保险。不少专家认为民间信贷应该以"疏"为主,以"分"为好。怀疑民间智慧,凡是先想到由政府统起来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做主。政府关键要把规则定好,当好"守夜人"和"裁判员"。
  关注民生应当关注小企业。因为小企业对社会就业贡献最大。自从年初统计部门将"规上企业"标准调高到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小企业经营动态已无法进入月度经济运行报表。规下企业实际亏损面和亏损额同比增加,规上企业盈利主要集中在资源优势和垄断有利的企业。
  "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政府招商调结构,注意力都在"大项目"和"大企业"身上。如果不是温州老板出现集中跑路引起高层重视,小企业"经营难"可能被"融资难"老问题所掩盖,至多发个红头文件了事。
  小微企业在产业链中干的是重体力,赚的是蝇头利,融的是高价资金,交的是同等税。此番温州企业高利贷危机坏事变好事,有国家从财税政策上做出积极回应,开始考虑为小微企业减负。此前,尽管小企业生存发展事关就业"民生要务",但在财政"民生工程"中没有单独立项,更没有专用户头。只是在发改、工口、商口的大口袋里象征性有一点,每年拿到的项目补助少之又少。
  国外小企业一直被视为市场弱势群体。发达国家对小企业有各种间接、直接的扶植办法。有的国家小企业从银行拿到贷款利率比大企业还要低;有的国家和地区每年免费为小企业新技术、新产品举办各种博览会,开设小企业与大公司对话论坛。
  本人曾应邀出席此类论坛,小企业与大公司各抒己见,讨论围绕参与大公司采购招标中有哪些障碍,用什么方法解决能获得双方认可。国内小微企业融资难缺少与银行定期对话沟通平台,长期信息不对称。
  小企业在司结构、资本结构、产品结构、盈利模式上受先天条件限制。产业升级、产品创新以跟随为主;技术创新、人才开发基本不具优势;从事行档多数与劳动力红利有关。一旦国际经济出现结构调整,国内入世红利、人口红利不再,政策再不给小企业留点红利,小微企业"跟随"有可能盲目;盈利缺少"弹性"有可能退出市场。
  长期以来"低门槛进入"是温州民营企业不二法门,但眼下成转型升级的主要制约。低门槛产品市场容易饱和;靠血拼报价接单等于卖血;长不了工资留不住员工。经济景气时期小企业升不了级可以"留级",经济不景气"留级"等于自动"退学"。
  民营经济大省浙江早在"十五"就提出"腾笼换鸟",并且在全国率先推出"打造成先进制造业基地"宏伟蓝图。无奈民营中小企业接不了招,逼急了转到内地投资。传统产业在沿海能有多少利润看得见,温州有关人士坦言:多数打发展高科技旗号只是"挂羊头,卖狗肉"。等拿到地之后,或抵押、或出租,以利息补贴人工费。
  到是沿海城市怕投资转移带来当地经济"空洞化","腾笼计划"只得放缓。后来,浙江产业升级规划没有再提"先进制造业基地"。改为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发海洋经济促进结构升级。
  世界之大,变化之快时常出人意料。当初,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美元迅速贬值,人们一度相信欧元有接班希望,成为继美元之后的国际硬通货。不料欧元区外强中干,经济复苏中尽显颓势不说,还成了主权债务危机重灾区。
  欧洲市场前景迷茫,国内出口雪上加霜,很多商品出口报价比2008年还低,太阳能光伏市场惨遭滑铁卢就是例子。可是出口原料、人力、商务成本回不了头。两边挤压,留守沿海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已无优势可言。
  国家"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陆续发布。兼并重组、扶优扶强是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问题是"弱势群体"小企业的转型方向和政策支持不清晰。
  最好在具体实施意见中添上"小微企业篇章",为小微企业转型标明路线图,出台配套措施。产业升级、发展转型,从民生角度不能拉下小微企业。小微企业转型事关"宽就业、广增收、促内需、稳增长、保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