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365体育在线投注欧洲板!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经联资讯 > 工业与经济观察 > 正文

中部地区"十二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比较(上)

发布时间:2012-12-14 14:51:25   信息来源:365体育在线投注欧洲板   浏览次数:

  省工信委研究中心课题组
  产业经济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因一个或数个主导产业部门高度发展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而形成的结果。主导产业是由战略性产业发展而来。战略性产业筛选依据该产业是否具备先导性、倍增性、辐射性与可持续性。先导性指该产业代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未来可望成为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指随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出现新的部门和行业。
  2009年5月,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李克强在"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首次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词。同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召开座谈会,11月23日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作重要讲话中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提出背景和重要意义,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科学依据与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2010年国务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同年10月,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节能环保等七大产业为国家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9年12月,江西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体现了中部地区"抓机遇、谋发展"的战略意识。中部各省普遍认为:"十二五"是"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非抓不可;世界各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比的是谁抓的快、抓出成效;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偏重,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市场"三大约束",到了必须全力突破的时候。
  一、中部地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采用的策略
  理论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解读侧重"双重含义",即"战略性"和"新兴性"。"战略性"指对未来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增长质量有深远影响;"新兴性"指相对传统产业和成熟市场更具科技含量、市场前景和成长空间。
  执行层(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看中看好"共识。即近期看中产业的高投入、高技术、高成长性;长期看好新兴产业先导、带动、产业再造、提升竞争力作用。
  中部属于欠发达地区,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不约而同地选择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与获批的"国家战略"互动,与各自的基础要素相适应。
  (一)紧随国家战略
  在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以及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的今天,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主的发达国家,正加速研发、培育和发展具有未来引导力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网络信息等产业,抢占未来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在着手研发,超前布局,力争用较短时间周期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实现跃迁式的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锁定了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业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整体提升我国产业结构,顺应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
  中部六省首选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产业,除了表达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强烈意愿外,同时,体现长期作为"国家能源、原材料基地"的中部地区,发展转型需要国家政策倾斜。
表1:中部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览表
省份 发展领域 目  标 政策措施
江西 光伏、风能核能及节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及绿色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及新医药、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5万亿元。 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主攻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每年优选百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入选江西省“十百千亿工程”重大项目推进机制。
湖南 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达到5000亿元。2020年,总量达到10000亿元。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纳入省重点工程和“四千工程”项目库。实施“753”战略(即优先发展7大重点产业、实施5大基础工程、打造3大支撑平台)。
湖北 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育种和新能源。  力争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工程(即关键技术培育工程、产业化推进工程、产业群集聚工程、应用示范工程、创业投资引导工程)。
安徽 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实施“千百十工程”:建设1000个左右新兴产业项目、培育和引进100个左右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建设10个左右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基地。
河南 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按照“一载体、三体系”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培育一批超百亿、上千亿产业集群,将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四个先导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山西 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生物、煤层气、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结合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大项目带动集中建设一批 “双千亿”、“双百亿”的产业转型重大项目。将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打造成支柱型产业。
 
                         (来源:中部六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二)发挥基础强项
  中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基于本身产业基础的选择。拥有光谷武汉与汽车城十堰的湖北省,提出重点和大力发展新型石英晶体、光纤预制棒等光通信新材料,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电解液和电极、燃料电池等能量电子材料。湖北省作为中部汽车工业的领跑者,"十二五"期间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发展项目,这一选择与其深厚的整车生产基础与新型车载电池、电容研发应用能力密不可分。该省整车制造领域拥有东风、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等多款自主或合资品牌,且每一个品牌在"十一五"期间已推出技术成熟的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新型电池以襄阳为中心的产业园区是全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基地。河南省的风能重大装备制造业已经走在了中部六省乃至全国的前列,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型风力安装设备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优势。
  湖南省将先进装备制造业列为 "十二五"战略新兴性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中联重科和三一集团两家企业产销均超过300亿元,产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前三位。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两大产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320亿元和200亿元,居全国第13和第4位。该省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风电整机、中小航空发动机的生产能力位列全国第一,国际领先。
  江西省是新中国航空工业摇篮,全国唯一拥有3个飞机整机制造企业的省份,具有较强的航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在建的南昌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将逐步形成由主干产业、分支产业和配套产业构成的完整体系。山西省拥有镁合金、不锈钢、钕铁硼材料三张高性能金属领域"王牌"。镁合金产业在高速列车、航空航天、生物支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安徽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和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都是百亿元产业。
  (三)兼修自然禀赋
  按照比较资源禀赋优势的原理,各地应发展与其资源禀赋相适应的领域,以实现某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较生产率优势。山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大力发展煤化工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湖南的中药材资源蕴藏量排名全国第2位,在未来五年内他们将累计投入40亿元,因地制宜构建道地药材种植、加工和开发于一体的现代中药产业链。
  江西得天独厚的有色金属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丰富的铀资源是目前新能源中技术可靠、替代性强的核电燃料,也是航天、航海动力理想原料。丰富的小金属矿产资源是金属新材料不可或缺宝贵资源。丰富的锂矿资源为锂离子动力电池开发,丰富的重稀土资源为镍氢电池生产,提供重要的资源条件。理论蕴藏量达6000万千瓦风能,主要集中于该省北部环鄱阳湖各县市,且多数地形地貌便于开发利用。
  (四)注重汇聚人才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决定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关键在集聚人才。信息技术产业是一个纯科学技术密集产业,湖北省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列全国第三。武汉凭借省会优势打造中国光谷,吸引形成一批完整的研发人才队伍,进而利用人才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以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传输设备,分组传输网设备、自动交换光网络设备、光纤到户宽带接入设备为核心的光电子产业。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张王牌"是杂交水稻和高性能计算机,得益于该省科教雄厚实力。该省高等教育规模居全国第8位、中部第2位,在湘两院院士多达47人,拥有国家和省级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2个、企业技术中心130个。2009年授权专利8000多件,居中西部第1位;取得国家科技成果奖30项,居全国第3位。
  安徽省独树一帜地将公共安全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凭借中国科技大、合肥工大、安徽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3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在量子通信技术、应急信息技术等一批国内外公共安全领域处于领先水平。该省拥有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公共安全科技研发平台,拥有一批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公共安全产业初步成型。
  二、中部地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采用的机制
  基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解读与共识",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思路,根据"市场基础、政府引导"的定位,中部六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可以概括建立完善"三大机制"。
  (一)建立引导培育机制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政府培育引导。鉴于新兴产业技术路线、投资回报、市场形成等多方面的不确性,研发投入和产业化进程风险较高,企业对投资新兴产业时比较谨慎,不会贸然进入。为此,政府出自战略需要发展新兴产业,可以通过一些经济手段鼓励投资,帮助降低投资风险。
  1、设立引导基金
  安徽省政府一次性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各地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从2010年起到2015年,省政府每年拿出5亿元,设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产业基地等。湖南省设立湖南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资金,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为确保引导基金的得到合理、有效使用,各省对申请扶植项目规模、建设周期、企业实力、资信等级、资金用途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2、实行税收优惠
  河南省制定了消费补贴以及强制性运用政策、落实国家关于高技术企业计税工资所得税前扣除、企业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对主要投资于战略新兴产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
  3、加大金融创新
  湖南省积极探索动态抵押、订单抵押的新模式,以推广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供应链融资、票据融资等贷款品种,发展信托融资、融资租赁等特色理财产品。江西省通过鼓励企业以发行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开发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支持以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为抵押进行融资。
  4、组织政府采购
  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少的产品市场属于待开发或开发不充分,需要政府帮助拓展市场空间。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药品"等社会公共品消费,需要政府在采购环节中加以认可。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将本省新兴生物医药纳入医保目录,列为优先采购的对象;将省内自主创新的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品,纳入优先采购,鼓励在城市建设,公共建筑、重点工程领域的推广。河南在《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纳入到财政性资金的采购范围,并注重中小型企业产业在采购中的适当比例。
  5、实行消费直补
  消费补贴往往是政府刺激市场的常用做法。湖南省对其优势产业--重大先进制造业,采用首台装备采购补贴政策,鼓励和引导本省用户积极推进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使用示范,对本省用户给予首台(套)设备售价10%的补助。河南省对于其新能源汽车,特别指定了扩大电动车消费的财政补贴范围的专项政策,以拉动本省电动汽车的消费。为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影响,湖南省依托其媒体优势,通过市场推广协助方式,在户外广告、节会宣传、形象展示、产品展销、网络推广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政府适当补助推广经费。
  (二)设立协调促进机构
  由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多技术、多业务、多部门和多地区的分工协作,需要政府进行总体的利益协调。
  1、加大产学研合作
  山西省、湖南省分别依托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研究所和第48研究所的技术研发力量与当地民营企业打造产学研联合体。湖北省对于院所改制的企业,在继续享受国有企业改革和省直企业脱钩改制相关政策的同时,要创新体制、机制,通过股权转让、整合重组等形式,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江西省将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列为"政银企联席会议"支持重点,引导金融机构对国家级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融资需要予以优先支持。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企业合作,充分运用债务融资工具满足科技型企业多方面的资金需求。
  2、加快立项审批
  安徽省建立起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申请绿色通道,为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审批立项铺平了道路。湖南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提高了审批效率。江西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省级调度会制度。湖北省通过编制《湖北省优先供地目录》,对符合"低碳环保、集约用地"要求的新兴产业工业项目用地,按政策享受低价优惠。其中规定:新兴产业项目用地可采取出让或租赁方式供地,土地出让金一次性缴纳有困难的企业可按合同约定,采取分期付款,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经当地土地出让协调决策机构认定,特殊项目可以约定在两年内全部缴清,但首次缴纳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50%。湖南省对于科技产业创新园区与企业孵化器,实施低租甚至免租的优惠,来吸引新兴企业加盟。
  3、延伸公共服务
  湖南省"十二五"期间实施"753"战略,即优先发展"7大产业";实施新兴产业集聚、优势企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名牌产品创建、人才资源开发"5大工程";打造技术创新、投融资服务、共性技术服务"3大平台"。重点建设长沙新材料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株洲航空产业园、湘潭新能源产业园等19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专业园区,以及信息产业郴州基地、生物产业怀化基地等8个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继续建设一批重大装备、循环经济等特色产业园区。安徽省打造企业重点供电平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列为直供电试点单位。
  4、加大绩效考评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发展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作为衡量各级、各部门科学发展重要内容。安徽采用考核和激励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绩与项目审批、土地供应、政策资金、环境容量等支持挂起钩来,让工作抓得好的地方更有干劲,工作不力的地方受到鞭策。
  (三)创立激励机制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关键技术,关键技术的引进、突破,以及商业化应用需要能人推动。从这层意义上说,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人才产业。
  1、统筹不同层次人才来源
  针对现阶段中部地区高级人才主要从外部引进,中级人才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初级人才主要组织技能培训"三条渠道",由人力资源部门制定规划,提出实施办法,各级政府安排经费。湖北省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将在落户、居留和出入境、税收、职称、薪酬、配偶安置、子女就学、保险、医疗、住房和提供窗口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江西省中长期人才规划规定"赣鄱英才555工程"、创新型企业家建设工程、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等八项重大人才工程被引进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最高可获3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资助。
  2、定向实施专项人才工程
  安徽省"111人才聚集工程"计划针对性培育、引进、扶持100个左右创新团队、1000名左右国内外技术领军人才和1万名左右高技能人才,为解新兴产业所需。其中,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主要承担为战略新兴性产业各类专业以及实用技术人才的订单式的培养。湖南省"十二期间"实施科研团队、留学人员、新兴产业人才"三大引才计划",主要针对海外高端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湘创业和直接参与省内重大产业化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以及列入"国家千人计划""湖南省百人计划"的对口人才。
  3、建立人才库储备人才
  湖南采用跟踪服务和政策倾斜,储备一批具有高等专业技能的优秀青年人才,注重科技创新人才与现代经营管理专家高端嫁接,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的培养评价体系。湖北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和"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基地建设计划",推进特色优势学科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的深度融合。
  4、探索激励机制长效化
  湖北省通过合理机制激发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人员,开展期权激励试点,管理层和技术骨干可按规定将期权行权获取现金或运用行权获取的现金来购买本企业的股权,鼓励国有控股生物产业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投资的溢价部分可按一定比例转为管理层和技术骨干的股份,实现投资主体和股权多元化,促进并激发企业创新。安徽省对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行股权、期权激励。
  三、中部各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优势比较
  新兴产业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新产业;二是传统产业中经高新技术改造形成的新产业;三原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业经产业化运作成为新产业。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基础中的基础,因为,新技术的突破与产业化需要仪器工具和量产设备。就中部地区而言依托并改造现有产业,使之萌发新的产业业态,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大任务和重要途径。
  (一)评价指标模型构建
  学术界对优势产业比较与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聚类分析、数据包络(DEA)、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偏离2份额法等。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数据庞杂的特点,本课题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优点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所有的信息,二是指标权利的确定可以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
  1、评价指标选择
  主成分分析法首先要对评价指标做出选择。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选择通常认为:产业优势的评价标准既要包括现实状况,又要考虑未来趋势。其中,现实因素包括赢利能力、市场优势,未来因素包括发展潜力。基于以上考虑,参考有关文献,本课题选择以下指标构建指标体系。
表1:指标选取及经济意义
选取指标 计算公式 意义
就业吸纳率 就业吸纳率=某产业就业人数/该产业总产值 评价产业是否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和缓解就业压力
资产回报率 资产回报率=税后总利润/总资产 评价企业的投资回报能力,较高的投资回报能力,具有较强的扩张优势,发展潜力更大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行业增加值/行业从业人员数 反映产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该地区某产业的销售收入/全国该产业的销售收 衡量某地区在该产业领域相对于其他地区的相对优势
区位熵 区位熵=该地区某产业增加值占该地区总的增加值的份额/国家该产业增加值占国家总的增加值份额 衡量该产业的产业聚集程度
产业部门贡献率 产业部门贡献率=某产业增加值增量/该地区全部GDP增量 反映产业的增长速度以及其发展的趋势和潜力
工业成本费用利用率 工业成本费用利用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反映工业生产成本及费用投入的经济效益和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指标。
  2、产业评价模型
  根据上面选取的指标,选取2009年中部6省C门类制造业中20个大类作为样本(全部数据来自国研网数据库中的工业统计数据库)。这20个制造业分别为:C13食品加工业;C14食品制造业;C15饮料制造业;C16烟草加工业;C17纺织业;C18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C22造纸及纸制品业;C25石油化工及炼焦业;C2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C27医药制造业; C28化学纤维制造业;C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C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C3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C34金属制品业;C36专用设备制造业;C3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3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40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C4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上述20个制造业行业基本覆盖各省制造行业的全部主导产业。
  由于表1列举出的各个指标性质和计量单位都不同,加上直接使用原始指标值进行分析会突出数值较高的指标在综合分析中的影响,而数值较高的原因很可能是计量单位选择差异造成。为了避免上述问题,解决各指标可比性的问题,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stata软件处理得到的结果见表2。
  表2:特征值与累计贡献率
主成分 总值% 累积贡献率%
1 73.27 73.27
2 22.45 95.72
3 3.60 99.32
4 0.65 99.97
5 0.03 1.000
6 0.00 1.000
7 -0.00 1.000
 
从表2可知前面2个因子可以解释95.72%的方差,说明只需要前2个因子就可以说明95.72%的效果,因此只需要选取前2个主成分来进行分析。经Stata计算出了各指标所对应的系数,见表3。
表3:指标系数
指标 主成分1 主成分2
就业吸纳率 -0.8188 0.5608
资产回报率 0.7176   -0.6615
劳动生产率 0.8849 -0.4273
市场占有率 0.9481 0.2093
区位熵 0.8326 0.4918
产业部门贡献率 0.9440 0.3007
工业成本费用利用率 0.8228 0.5107
  表3的系数数据可以作为2个主成分计算公式的系数。分别用y1、y2来表示主成分,用x1、x2、x3、x4、x5、x6、x7来分别表示就业吸纳率、资产回报率、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区位熵、产业部门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用率,从而得到两个主成分的表达式。
  y1=-0.8188 x1+0.7176 x2+0.8849 x3+0.9481 x4+0.8326 x5+0.9440 x6+0.8228 x7
  y2=0.5608x1-0.6615 x2-0.4273 x3+ 0.2093x4+0.4918 x5+0.3007x6+0.5107x7
  以此可以确定综合计分模型,用F表示各产业的综合评价值,并以每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数求加权均值W,得到主成分综合得分。所以中部每个省就"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综合分析模型为:
  f=w1 y1+w2 y2
  即:
  f=0.765y1+0.235y2
  根据上面所得的评价模型,运用stata计算出各省"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综合得分(限于篇幅仅以"C36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主分分析过程举例)。用同样方法计算出的中部六省20个制造业大类的综合得分和综合排名(括号内为排名)。
 表4  中部各省20个制造业大类优势比较得分与综合排名
行业 湖北 江西 河南 湖南 山西 安徽
C13食品加工业 2.849
(2)
1.180
(5)
5.836
(1)
1.861
(4)
-1.162
(6)
1.893
(3)
C14食品制造业 -0.119
(6)
0.781
(4)
3.528
(1)
0.901
(3)
1.644
(2)
0.068
(5)
C15饮料制造业 -0.425
(5)
-0.398
(4)
1.345
(1)
0.098
(2)
-1.161
(6)
-0.260
(3)
C16烟草加工业 -0.731
(5)
-0.782
(6)
-0.395
(3)
1.168
(1)
-0.600
(4)
-0.001
(2)
C17纺织业 0.388
(3)
0.843
(2)
2.285
(1)
-0.591
(5)
-2.50
(6)
-0.661
(4)
C18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353
(2)
-0.435
(3)
1.30
(1)
-0.543
(4)
-1.93
(6)
-1.00
(5)
C22造纸及纸制品业 -0.936
(3)
-0.560
(2)
2.192
(1)
-1.351
(5)
-2.29
(6)
-0.968
(4)
C25石油化工及炼焦业 1.122
(3)
-1.597
(5)
2.173
(1)
-0.689
(4)
1.313
(2)
-2.738
(6)
C2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805
(2)
0.715
(3)
1.357
(1)
0.603
(4)
-1.274
(6)
0.455
(5)
C27医药制造业 -0.616
(4)
-0.182
(3)
0.911
(1)
-0.080
(2)
-1.579
(6)
-0.934
(5)
C28化学纤维制造业 -0.714
(2)
-1.79
(4)
-0.684
(1)
-1.61
(3)
-2.723
(6)
-2.00
(5)
C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372
(4)
1.470
(2)
7.712
(1)
0.823
(3)
-2.217
(6)
-0.025
(5)
C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034
(3)
-0.461
(6)
1.364
(2)
-0.202
(5)
1.497
(1)
0.035
(4)
C3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187
(5)
3.331
(1)
2.072
(2)
1.187
(3)
-2.559(6) 0.020
(4)
C34金属制品业 -1.152
(5)
0.1179
(2)
1.500
(1)
-0196
(4)
-2.362
(6)
0.0015
(3)
C35通用设备制造业 -1.493
(4)
-1.838
(5)
-.222
(1)
-1.033
(2)
-2.376
(6)
-1.09
(3)
C36专用设备制造业 2.849
(2)
1.180
(5)
5.836
(1)
1.861
(4)
-1.162
(6)
1.893
(3)
C3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119
(6)
0.781
(4)
3.528
(1)
0.901
(3)
1.644
(2)
0.068
(5)
C3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425
(5)
-0.398
(4)
1.345
(1)
0.098
(2)
-1.161
(6)
-0.260
(3)
C40: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0.731
(5)
-0.782
(6)
-0.395
(3)
1.168
(1)
-0.600
(4)
-0.001
(2)
C4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 -1.391
(5)
-1.189
(4)
-0.616
(2)
-0.795
(3)
-1.70
(6)
-0.021
(1)
  (二)20个制造业门类评价
  中部六省20个制造业行业的优势比较依次为: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其中,河南制造业优势相对明显,优势行业包括大部分传统产业和部分先进制造业行业。山西制造业优势偏弱,只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石油及化工炼焦业等个别重工业行业有优势。
  同时,从表4比较排名可以看出,制造业发展总体状况,与外部条件有关。如河南20个主要制造业门类大多位居中部前列,与地处中原以及资源禀赋、融资环境、服务业水平等因素有关。
  江西优势产业不多,且多数是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唯一排名第一的制造业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排名第二的"造纸及纸制品业"。排名靠前的其它优势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居多,如纺织业、服装和鞋帽制造业等。江西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但其它要素参差不齐,无法形成支撑合力。差距另一面是发展潜力,已有产业应借助科技创新与经营模式创新继续做优、做大、做强。
  (三)6个"涉新行业"评价
  六省属于战略新兴产业板块,有可比性的制造行业有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共6个,通过经济指标比较评价如下:
  资产回报率:河南最高,达到14.13%,其它依次是湖南、安徽、湖北、江西和山西。由于资产回报率剔除了因资产总额不同导致的利润差异,有利于判断各省6个制造业行业的赢利和竞争力基本状况。
  区位熵比较:湖南区位熵最高,达到1.239,是中部地区区位熵唯一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其余依次是河南、山西、安徽、湖北、江西。区位熵是衡量产业聚集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产业聚集度与龙头企业数量有关。江西区位熵偏小主原因是上述6个制造行业龙头企业不多,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
  资产负债率:山西68.1%、湖南62.6%、河南57.2%、湖北55.8%、安徽54.16%、江西38.3%。资产负债率是体现企业债务融资能力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企业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资产负债率一般维持在70%左右。根据国际经验判断,山西、湖南等五省的资产负债率属正常范围。江西资产负债率过低,间接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外部融资环境有待改善,否则将影响企业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