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365体育在线投注欧洲板!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经联资讯 > 工业与经济观察 > 正文

2009年第3期(总第3期)

发布时间:2012-12-14 10:38:02   信息来源:365体育在线投注欧洲板   浏览次数:
  [page] 吹尽黄沙始见金 [/page]
  □文/迟到
  数字很奇妙,奇妙在于无须开口就能说话。真数字说真话,不真实的数字就很难着调。为什么数字会有真假?容易联想是“体制原因”,“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换一种思维,奥运会也有过做假纪录。经济发展说到底也是一种竞技、竞争。数字掺水,说明抓发展技不如人。把数字失真归结于“以GDP为中心”,好比把兴奋剂滥用原因归结于竞技比赛和夺冠奖金。听起来有道理,客观效果在帮玩数字游戏的人免责逃脱惩戒。体育比赛此类违规重则终生禁赛。相比之下经济赛场,要靠觉悟约束,一旦技不由人,觉悟进水,数字跟着有水分。
  以经济工作为中心,不关心经济数字、脑袋瓜里不装数字,一定不是好干部。但领导干部太在乎数字有时又适得其反,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数字采集系统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国外,发达国家不以GDP为中心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人家数据采集比较科学。比如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经济数字采集由专职部门、银行渠道、行业协会“三驾马车”来共同完成,“先各自为战,后互相校正”,可信度自然要高。我国数字统计一直是“单驾马车”。
  再比如说重大项目报表,经由逐级汇总,又有多部门参与不假。时间再仓促也不宜擅自理解,将上年已经投产项目今年又列为在建,把完工投产投资额完成未过半的不作核对。投资是个动态过程,规划跟不上变化很正常,但是报表要反映这些变动,要有统一标准和时间节点,不能一张报表上年用到来年,年初用到年尾,这至少属于工作责任心不强。
  有的地市就比较注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对辖区内的重大项目,什么时候开工,什么时候投产,要有影像资料作为凭据;季度或半年组织区县乡镇相互到实地察看,既互相监督又相或交流;在项目报表汇总中,一旦发现投资额存在“四舍五入”,立即采取“项目限报,提高区域门槛”,1.5亿以上的项目视同1个亿。这些措施都对减少数字失真起到很好作用。
  今年的经济形势不比往年,不确定因素很多。从外部看世界经济总体是朝下走的。从国内看天公不作美,冰冻、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频发。还有通胀,不管是“输入型”还是“上游推动型”,可以肯定的是“全球性”。年上半年各地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总体保持良好态势。
  下半年要继续面对物价上涨压力、煤电油供应紧张、出口增长放慢、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要全面完成年度经济任务并非易事。在这种时候,各级各部门更要求真务实,谨防停留在做表面文章,打数字主意。要扎扎实实推进重大项目,要组织行家到实地督察,防止报喜不报忧。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行家到现场一看设备就知道规模,再看规模就知道花了多少投资。搞经济工作,拿出的数字要过得硬,吹沙见金不能掺水。
  [page] 江西工业30年心路历程回顾与展望 [/page]
  文/晓 里
  改革开放30年,江西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有目共睹。对行进在工业化道路上的江西,工业发展的心路历程,从一个侧面真实感人地记录了江西从农业省向工业省的历史性转变。转变过程,按时段特点划分,大体上可分为初期(1978-1990)、中期(1991-2000)、当期(2001-2008)。按战略目标具体内容区分,主要有两个分段,即属于上个世纪的22年,江西的工业化进程主要围绕“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目标”展开,按照“立足农业主攻工业”思路,花了四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初步完成了“农业省向工业省”的转换,产业形态呈“三二一排序”;进入新世纪后的8年,江西的新型工业化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按照“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思路和“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定位,提出“以工业崛起带动经济崛起”,并正在加快“由农业省向工业强省转变”。
  改革开放30年,位居中部,从不愁吃(粮)的江西,有着同纬度优越的农耕条件与重农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大潮中,欠发达省要完成“自然身份”置换,对江西来说始终伴随着对“主攻工业”的认知、认同,直到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共举。
  一、改革开放初期:主攻企业“经济效益”与“工业结构”
  “主攻效益”成为首发。上世纪80年代初,全党工作重心转到经济方面,作为主抓经济的政府,连续两年将经济工作中心任务,明确为“效益年”和“提高效益年”,从而拉开了江西主攻工业的序幕--主攻经济效益。当时江西财政收入不过30来亿,属于“低水平的吃饭财政”。鉴于农业已经包产到户,客观上功效有“两增”,即对农民起“增收作用”,对农业有“增产效果”。财政增效指望工业每年新增加的利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完成,改革重心转向城市,城市的经济主体是二三产,当时主导二三产的是国有企业。国企改革由于有了农村家庭承包制激发生产力的例子在先,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将承包制运作方式移植到国企改革中来,经过试点,很快在不同类型的国有工业企业和大中型商业企业中推广。但企业承包经营,对大中型,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而言,其特点更象经营责任制而非“一包了之”的那一种。但是,考量的核心部分还是“效益完成指标”,还有“管理达标”等辅助指标。但是,主攻工业的早期思路还是以围绕提高企业效益,增加财政来源。企业增效的主要途径:一靠挖潜改造,二靠打破“大锅饭”。80年代后期,宏观经济首次经历“三年市场疲软”,检验出公有制企业通过承包方式过于简单,经营者管理权责虽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但是由于产权与经营权无法厘清,管理权追溯到决策权即告止步,从而使得国企在市场上的主体身份不能到位,一旦需要应对市场供求变化,国企“船大难调头”的体制性缺点便暴露无遗,说明仅仅依靠机制仿真起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到了80年代后期,经过市场大浪淘沙,江西工业呈现“两个不可逆转”:一个是公有制的分枝--二轻集体所有制企业的“集体萎缩”,加快了市场退出步伐;另一个是一轻中的陶瓷、造纸、制糖等出现“行业衰退”,首先是这些行业的中坚--国企无法承受生产成本与产品售价倒挂,资金链出了问题。
  “结构心结”由来已久。市场经济关键要确认“是”与“可”,企业经营责任制事实上对国企经营责任人既没有界定准确身份,也没有划定权属许可。这一点与农村承包制对土地实际使用人的明确赋权不一样。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未作分离,国企松绑放权并非易事,实际操作过程责权利很难完全落实,加之市场游戏规则对国企来说只能部分适用有些仍属禁区。背着银行贷款形成的“债务资产”和“企业办社会”双重包袱,当宏观经济出现拐点,卖方市场开始朝买方市场转变,以及银行的商业化趋势,国企效益出现大面积滑坡,地方财政吃紧,赤字县增加。环顾左邻右舍,与邻省湘皖的“烟酒财政”比较冰火两重天,触动了同为中部农业省的结构隐痛,工农业相关度不高,轻工业中高利税的行业规模小发展慢,上升到投入产出和积累贡献角度,“轻轻重重”的结构性矛盾,放在习惯的自成体系研究中,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方程”近乎无解。为此,经过各方面的专家决策咨询,一致意见是江西必须加大对轻工业的投资,当务之急是伸长“两条短腿”,一是大力乡镇企业;二是优先发展以农业为原料的轻工业。在各级重视和相关扶植政策推动下,乡镇企业确有一段“跳跃式发展”,只是受工业化阶段规律、市场资源分配影响,“轻轻重重”结构一时难以达到理想化目标,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一直在73至85之间徘徊。同时受偏重型结构牵引,江西工业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的周期特点趋同,一般表现为“固定投资高涨--工业速度加快--固定投资回调--工业速度减缓--经济效益回落”。也就是常说的“速度效益型”。由于重工业效益晴雨表是冶金行业,权重的钢铁比作“成也萧河败也萧河”。
  “资源表述”关注农业。结构效益不理想的事实,促使进一步追根溯源刨根问底,结论是同属“中部资源板块”,江西将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中,主要还是对农业资源定位不准,利用不充分。为此,江西率先使用“地上资源和地下资源”的分类法,以突出地上农业资源的重要性。食品中的“烟、酒、茶”先后定位为拳头产品和食品支柱寄于厚望,广辟烟叶基地、支持酿造企业、实施茶园改造被写入建设食品大省建言献策,成为提高农业附加值必提篇章。90年代明确“经济大厦建立在农业基础上”,工业确定打一场“调整提高攻坚战”,农业实施“总体开发战”与农业开发是总体。相对工业攻坚的局部性和有重点,农业强调的是全面开发,包括“赣中南项目、红壤改造项目、茶园低改项目、大化肥项目、大型水改项目”先后开建。工业化过程,农业提供的积累以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付出,这是事实。由于计划经济内陆省份工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反哺无力也是实情。工业主导作用未能实际体现,农业重要地位是农业省拿到国家层面唯一有份量的话语权,早期设计江西经济大厦时突出农本元素,其实不难理解。可再生资源的易采性,首先考虑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也就顺理成章。“农业为基础”的凸显,一定程度上是“工业为主导”表现力不够。导入市场经济体制,启动加速工业化进程,工业对国民经济会自然获得主导权。之于资源市场价值评价和开发次序,主要取决于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农业资源供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买难卖难”反映出供求存在经常性脱节。工业规模化生产要求原料来源和价格的相对稳定,只有通过加快农业现代化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吃广东饼、喝钱江水、啃河南鸡、饮内蒙奶”从经济学角度是市场配置的结果,是消费者无怨无悔的选择。对江西来讲要学习的是促成产业化优势的规律性经验。
  二、改革开放中期:主攻工业“整体素质”与“国企攻坚”
  “扭亏增盈”为主战场。改革开放30年,江西工业增速较快的时期主要出现在两个时段,前一段是“八五”,后一段是“十五”以来。“八五”期间江西工业速度基本上居全国省市前十名;“十五”以来的速度也都保持在全国省市前十之列,但是从工业运行质量考量,具有不可比性。一般认为,这与江西工业当时的“三高”有关:一是国有比重高(近70%);二是国企平均负债高(超80%);三是乡镇企业含有的水分高(约60%)。计划经济留给国有企业的遗产之一是“两普遍三不怕”:一是普遍的产品几十年一贯制;二是普遍的只管贷款不管还贷;三是不怕亏损、不怕积压、不怕关门。随着通胀压力加大,宏观经济进入调整,财政和金融开始紧缩,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呈居高不下,扭亏成为增盈的前提。国企亏损额和亏损面的“双控”需要治标与治里相结合,短期输血属于治标,止住亏损企业“出血点”属于治里。开出的方子是宜改造的加快更新改造,宜从内部管理入手的要求“苦练内功”,宜开拓市场的要求加大市场营销。在此期间,国家采取一次性“注资清理企业三角债”,对产品有市场有销路的亏损企业实行“封闭贷款”等政策。为了促进工业整体素质改善,省政府及时部署“八五”工业攻坚战,围绕“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相关度”,即以提高工业经济效益为中心,调整产品结构和调整产业并举,着力提高工农之间、工业行业之间、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相关度。对一批关键技术、重点项目组织攻坚,对八大行业主导产品和主要企业分别规定升级换代和调整提高目标。
  “品牌战略”倍受青睐。当时江西工业除了基础薄弱,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企业经营理念转换慢,只重生产不重视市场现象突出。以致造成“做礼品、样品、展品水平一流,做产品、商品、名品水平未入流”。这使得江西工业曾经拥有的一批技术领先、质量过硬、消费者认可的产品和品牌失去发展良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落后观念,导致黑白两色家电、新闻包装两纸、摩托自行两车等曾经有过领先和品牌知名度的企业相继失去竞争优势,先后落败。为此,“八五”工业攻坚战的首战定为“质量、品种、效益年”,顾名思义旨在唤起企业对产品质量、花色品种、市场需求的重视,凭质量立足、靠品种扩销、通过竞争获益。淡出产品概念强化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让企业从市场中学会向规模要效益、要稳定质量、要消费认可度。这方面的攻坚举措是“自下而上推进优势产品产业化”,即县区优势产品产业化成果成为地市优势产品贮备,地市优势产品产业化为省级优势产品贮备,省级从中再选出若干具备产业化前景的优势产品,作为江西工业支柱拳头来重点培育,使之走向省外、国外市场。总的目标是花10年时间,形成40个左右的优势拳头产品,其中,产业化比例要达到25%。有了“八五”做的这些铺垫,到了“九五”,省政府决定启动“工业实施名牌战略”,简称“双百双十工程”,重点放在培植100个江西名牌产品,相应抓好100家年销售过亿元的企业,形成10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和10个大企业大集团(工业航母)。围绕实施名牌战略,还安排了100项工业重点技改项目,总投入200亿元,目标形成500亿元产出的品牌效应。
  “国企攻坚”倒计时。到“九五”中后期,国家高密度地出台一系列有关国企改革的配套政策,总共分7大类33个政策文件,涵盖国企增资改造、机构人员分离分流、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清产核资转机建制、集团试点与国有资产经营授权、扭亏增盈与实施财务会计“两则”等。国企改革攻坚,总体上按“三年走出困境时间表”倒排各项工作,是否已走出困境的衡量标尺是做到了“三不欠两降低”,即企业不欠职工工资、不欠银行利息、不欠应缴税金、资产负债率降至75%、大中型国企亏损面降至20%以内。主要措施有:推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重点扶植大中型国干企业、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改革放活中小企业、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靠大联强促进兼并重组、用好国家债转股和企业破产等重要政策。据不完全统计,经过3年的艰苦攻坚,江西国有中小企业改革面达到了95%,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源、亏损率、亏损额得到了有效控制,国企资产负债率基本达标,40多户资不抵债且扭亏无望的企业通过破产退出市场,30多家有资产无产品无市场的企业被兼并,30多户负担重的企业通过减员增效重显活力,享受债转股政策金额达70多亿,盘活优化资产接近80亿。其中,国有小企业经过不同形式的改革改制有70%效益呈现好转、66%上交税金增加、34%资产负债减轻、76%职工工资收入有了增加。2000年,江西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2000亿,二产比重达到35%,比一产高出10.8个百分点。
  三、改革开放当期:主攻发展“又快又好”与“重大项目”
  “重新定位”步伐坚定。新世纪,江西明确立提出“以加快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新思路。为大开放主战略做铺垫是“请进来,走出去”解放思想;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做剪裁是“对外放与对内开放”并举。大开放主战略的实施,工业“十五”要完成的“四个提升”创造了条件,“四个提升”是:迅速增大工业总量,显著提升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尽快提升江西工业的特色优势;继续实施名牌战略和大集团战略,造就提升一批市场占有率高、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提升和形成发展工业的合力与浓厚氛围,打好以工业的崛起加速江西崛起的漂亮仗。这些既精准而又有力度概述,体现了新世纪江西“决战工业”的明确意图。更重要的是这些意图在实施中被充分注入“开明开放,融入发展”的理念。这些理念几乎无处不在,例如以“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定位锁定江西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特殊关联;以“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思维锁定内陆型经济转型与新型工业化的直接对接;以“学习浙江经验”的决策锁定江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参考模式。这一系列的思路与定位,不仅在省内获得高度认同,在省外同样好评如潮。“十五”以来江西经济大厦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增高,5年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11.6﹪,规模以上工业三年翻一番;工业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1.3倍,对规模以工业增长拉动力超过54%;二产比重每年提高2.4个百分点,城市化率5年提高率等于以前的20年;5年累计直接利用外资75.7亿美元,出口额年平均增长15.3﹪;财政收入四年实现翻一番,2005年全省财政收入425.7亿元。
  “结构天平”继续倾斜。随着工业化推进速度加快,重化工业优先增长规律进一步体现,彰显四个特点:第一,宏观层面上国内投资势头拉动强劲;第二中观层面上江西矿产资源丰富;第三,总体上流动资本过剩优先考虑战略投资;第四,江西工业化处初中期向中期过渡阶段。从30年工业化的演进过程看,与其说江西工业结构不甚合理,还不如说大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常规。80年代,江西国民经济结构中,一产比例高于20%;90年代一产比例开始降低,但二产比例只是略有上升。也就说在工业化初期产业演变一度有过插曲,大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排序,这并不是江西经济发展出现的大踏步跨越,三产发展加速所致,而恰恰说明工业发展不够导致的一种结构“虚高度化”。进入新世纪以后江西肯定问题的关键和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工业总量偏小”,因此,当投资拉动成为一大主力的时候,重工业稍有动作江西工业结构即表现出结构明显变化,偏重型趋势越明显。“十五”以来江西工业结构变化主要是重工业结构趋向优化,例如有色等一批千亿产业快速成长;新型建材与干法水泥集中度显著提高;重工业有一批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先后过百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如期跃过200点。这既是现阶段工业化规律使然,也是市场和产业区域分工的一种选择。同时,也印证了“三个基地”定位的客观与准确。抓住本世纪前20年的战略机遇期,对中部欠发达省份来说,更重要的是顺势而为加速推进,而不是逆势而动主观想象。改革开放以来,工业行业在全国和各省的区域分布经历过一系列变化,有的行业变得集中在特定的省份,例如轻纺工业中的某些行业,主要被集中到江浙和粤闽等沿海地区,其中浙江轻工产品占全国首位的品种就有70多个。而有色金属行业的强项优势正在逐步回到中西部几个主要省区。也有些行业由于销售属性决定,行业分布在地理上变得更分散。但是从各省的专业化指数加总分析,改革开放30年国内产业基本上朝区域化和专业化趋势发展,存在证明合理,趋势表明机遇。如果将区域竞争视作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发生的经济奇迹内生动力之一,抓住市场主导的产业布局大洗排机遇,地方经济发展可获得事半功倍。
  “主攻项目”决战效益。破解“结构效益”难题,从关注存量转到侧重增量,是江西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节节攀升,得到极大改观的重要经验。具体表现在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从“抓项目到抓重大项目”、从“资源招商到要素招商”、从“各自为战到产业整体推介”。在招商内容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工业投资增量和产出能力增量不断扩大,带动来的效果表现在“存量制约不断被稀释、重组”,并且被进一步演绎为省内不同区域之间的一种创新和发展新模式。例如赣南通过抓重大项目,促进有色资源的重组和产业链的延伸,使得钨和稀土产业先后成为超百亿的优势产业;新余通过扶值光机电产业,成为国内乃至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的新高地;鹰潭围绕江铜扩产增发,开辟铜加工工业园吸引重大项目产业有望达到千亿。重大项目入住,带动了宜春建陶产业迅速崛起、吉安电子工业迅速走强、九江沿江开发如火如荼、南昌高新产业不断壮大。从工业发展的后势看,可以作这样的解读:一是国内宏观经济走势继续看好,投资驱动依然强劲;二是不可再生资源估值看涨,是吸引外来投资的主要板块;三消费品买方市场格局不变,市场竞争品牌优先。入赣资本目前抢占的制高点相对集中在稀缺性资源和紧缺型要素,可以预见的是:现阶段将江西产业结构仍将“持重前行”,这对能源供求的协调与平衡会有短期压力,需提前做好应对。但是,“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2年,由于受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原材料成本增加出口赢利减少、劳动力与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升高推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明显提速,以出口为主的轻工业出现行业性内移,由于江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上有比较优势,这几年服装、箱包、制鞋、玩具、陶瓷、食品行业发展不断提速,轻工“失血”状况已明显好转。主攻大项目还进一步促进市域县域发展相或追赶,进一步营造了“科学发展抓项目”的良好氛围,“十一五”时间过半,工业化的主要指标有望全面刷新。
  改革开放30年的初期,沿海和特区的开放,让中国沿海地区更好更快地接受了外商直接投资 (FDI)和接通国际出口市场,充分发挥了地域上的比较优势;改革开放30年的中期,沿海产业经济迅速扩容,主要并通过产业布局和产业加工链条的延伸,迅速向内地和行业扩散技术、管理和知识,整体加快了中部地区产业成长进程;改革开放30年的当期,沿海产业面临整体升级提高,除了继续动态性的行业徒迁和技术扩散之外,随着区域经济的“泛化发展”硬件的成熟,位于“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三角”以及港、澳、台的经济辐射和带动,江西工业经济将逐步进入成熟期,区域优势、环境优势、战略优势均能得到较充分地发挥。
  [page]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战略[/page]
  □ 刘世锦
  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产业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改革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等等。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理论,特别是工业经济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企业改革、经济制度变迁、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与政策等领域。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潜力与工业发展重要特征
  现在大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有一个认同度比较高的看法,即中国经济还有较大的持续发展的潜力,至少在今后10年,或者15年、20年仍有可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比如8%左右,往后可能偏低一点,比如6%左右,放到一二十年后的中国经济环境中看,这个速度也是不低的。
  从工业发展的角度看,也将有一些重要特点:
  1、工业中重工业比重仍处在高位(70%以上)。至少还可以保持5至10年的时间,受国内工业化、城市化的需求拉动。
  2、轻工业仍然可以保持一定增长和份额。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优势仍然明显,出口仍可保持较高增速。
  3、技术密集型产业或先进制造业(重工业中比重最大的部分)增长更快。国内产业升级和创新的需要。
  4、相当多行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过渡趋势加快。制造环节的质量提升,精密制造能力增强。与制造相配套的研发设计、融资、物流、金融、会计审计、售后服务等环节比重增加,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5、制造业的区域集中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结构雷同的局面将有改观。
  6、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内外、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更趋密切,更多采取产业集群方式,已有的产业集群也将逐步升级。
  总的来看,中国的工业也还有相当大的可持续增长潜力。
  潜力充分均衡发挥需要面对三个方面的挑战
  潜力不意味着就是现实。要使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充分而比较均衡的发挥出来,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认真应对至少三个方面的重要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在要素成本加快上升的背景下,能否通过切实有效的创新,应对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在中长期,则是形成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新的国家竞争优势。近几年,人(劳动力)涨价,地涨价,石油、煤炭等能源涨价,电也要求涨价(由于价格管制不能随需求涨价),铁矿石、有色金属原料涨价,最近一个时期则是粮食涨价。有几个标志性事件。一是“民工荒”,并不是说中国现在劳动力真的不够了,而是说你继续给过去的低工资,他不愿意干了,工资提高,福利改善,人就有了。这意味着,过去我国维持了二十多年的低价劳动力供给的情况正在发生转折性的变化。二是石油价格突破100美元。这表明,诸多复杂因素,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所驱动的全球第二轮工业化浪潮,正在带动全球初级产品的价格上升。三是最近的农产品涨价,并不是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出现。去年农业丰收,包括涨价幅度很大的农产品,供给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出现价格上涨令人深思,说明问题主要不在供求,而在成本。把以上情况概括起来,用经济学的语言讲,就是要素成本上升,而且上升似乎有加快的趋向。
  现在人们关心的是这种要素成本上升会不会传导到消费价格指数,导致物价上升加快,出现全面通胀。这里有一个基本的关系,就是要素成本上升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比较或竞赛。过去许多年,中国的要素成本偏低,劳动生产率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前几年我们担心的不是通胀,而是通缩的问题。当要素成本上升加快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和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差别较大。那些较多使用人工、使用自然资源,较少使用机器、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的行业,成本推动价格上升的压力会大一些,涨价也会从先从这些行业开始。农产品已经涨价,能源和原材料行业也在涨价或要求涨价,下一步,以人工为主的服务业是否也会涨价呢?制造业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空间较大,化解成本上升的能力较强,加上竞争充分,涨价可能性最小。但当我们看到一些制造行业,比如彩电行业,利润已经很薄,如果到了成本降无可降,否则将出现全行业亏损,而社会还有对其产品需求的时候,涨价也不是不可能的。今后一个时期,如果说我们不得不对付通胀压力的话,主要的压力也是最难对付的,将来自成本推动的通胀。
  应对这样的通胀,一方面采取适当措施,使价格上升平缓一些,处在可控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要使劳动生产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在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来源就是创新。应该强调的是,我们讲的自主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组织、体制和政策上的创新,比如企业内部管理方式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政府管理经济方式的创新等。在很多情况下,没有这些创新,技术创新也出不来,出来了也用不上、用不好。从中长期看,在中国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减退后,要通过创新形成新的国家竞争优势。一定意义上说,对付成本推动型通胀,实质上是一个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理解中央所提出的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第二个挑战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能否推动资源、环境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为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效机制。这几年资源约束的问题讲得很多,那么,资源约束是不是一个新问题?其实,人类的经济活动从来都是在资源约束下进行的,差别在于有些地方、有些时候小一些,有些则大一些。在市场经济有效起作用条件下,资源约束的大小表现为价格的高低,资源约束加强,价格上升,人们就要增加供给,促进节约,如果价格再高,人们还会去发现新的替代品。以能源为例,现在我们广泛使用的能源产品,如石油、电力、核能等,它们的大规模使用也就是一百多年,有的是几十年时间。在今后几十年时间,还会有一些基础性的能源产品问世。所以,如果价格和市场是有效的,对资源约束的问题大可不必悲观。问题在于如果价格不大起作用,我们就会看到,一方面人们大谈资源约束,一方面又在大量浪费,原因在于节约与他的利益没有多少联系。环境保护也是如此。一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污染,它把污染物排到企业外部,让企业外部的人、让社会承担其后果,这就是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从企业来说,治理污染的成本不用支付了,变成了企业的利润。这样的企业利润是不真实的,成本是不完全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过去我们以为只有靠政府管制,市场是无能为力的。前两天我们召开了一个研讨会,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创始人、董事长介绍了美国、欧洲和其他国家正在兴起的气候交易的情况。估计多数人可能是第一次听到“气候交易”这个概念。导致大气环境变差的多种气体,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可以被设计为金融产品,在适当的市场和监管体系下进行交易,大大优化了节能减排的资源,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气候产品交易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潜力、最能产生新价值的领域。所以,即使环境保护这个领域,通过创新,市场机制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资源和环境产品形成机制的改革并不必然引起价格上涨,但有时特别是在价格被低估的场合会引发价格上涨,这与我们控制通胀的目标会发生矛盾,所以,这样的改革,时机和方式的选择也很重要。但是,无论如何,如果我们把节能减排不仅仅当成短期口号,而是要形成长效机制,要真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资源和环境领域使价格、市场起作用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个挑战,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背景下,能否通过有效控制资产泡沫,推进资本化进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完善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改革初期,先是取消粮票、布票,放开消费品价格,以后逐步减少和取消计划配额,放开了大多数生产资料价格,也就是说,使企业生产的产品商品化、货币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生产要素,包括企业、住宅、土地、人力资本等,开始货币化、市场化,开始了中国的资本化的进程。现在大家很关心的股市、楼市,就是资本化进程的产物。这个资本化进程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提高效率、技术进步、增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都至关重要。我们现在讲的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都离不开这个资本化进程。可以说,资本化是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深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但资本化进程有一个重要特点,即不仅交易有形资产,也交易无形资产,不仅交易现在,也交易未来。这样就留下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空间。现在有的企业是按2008年或者以后若干年的预期业绩来定价,你怎么能保证这一期间不出大的问题?预期的偏差和错误、人为的虚假信息,加上人们相互影响,很可能形成由所谓“集体非理性”驱动的资产泡沫。所以,资产泡沫是资本化进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伴生现象。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资本化是一个好东西,搞不好容易引出不好的结果。
  当然,这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既不能由于恐惧资产泡沫而放弃资本化进程,也不能放纵资产泡沫而使真实的资本化进程受阻。事实上,如果发生严重的资产泡沫,不仅资本化进程将被迫中断,而且会使整个经济陷入困境。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广泛介入全球化过程,境内外金融活动联系日益紧密,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的情景下,所面临的挑战更为尖锐。从国际上看,本币升值背景下的资本化进程,有失败或部分失败的例子,如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有较为成功的例子,如德国。中国的资本化进程走到今天这个程度,退回去是不大可能了,但前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可低估。最差的结局是严重的资产泡沫加实际的资本化过程进展甚微。应当而且完全可能争取的前景是,汲取先行者的经验教训,利用好后发优势,以我们自己的眼界、智慧和决断力,比较平稳地渡过资本化进程中最不稳定的时期。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中国的国家竞争优势将有一个实质性的提高,我们将不仅在中低端的产品制造上拥有优势,在高端的金融和其他知识密集型领域也将拥有优势,中国经济又大变强将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page] 自主创新是中国企业、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page]
  □李连仲
  李连仲: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系博士生导师。
  我们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只占我们工业产值的8%,发达国家占40%;软件产业的产值我们国家只占世界比重的7%,美国、欧盟占30%;我们出口的产品当中90%是贴牌生产;我们服装类的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为24%,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只占1%。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我们经济发展很快,但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品牌还比较少。在专利方面,全世界专利费的收入,美国占50%,我们只占2%。所以说我们是生产大国、制造大国,品牌小国。发达国家,像美国,他是品牌大国、创造大国。
  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发展到了价值竞争、品牌竞争,要有品牌、要有价值,就必须要有自主知识产权,要有自主知识产权,就必须要有自主创新。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我们劳动力投入很大,但是我们赚得的利润却很少。计算机20%、数控机床40%的收入,都被人家作为知识产权费用拿去了。我们出市场,发达国家出技术;我们出资源,发达国家出支持;我们出劳动力,发达国家出资本,相当大的利润让人家拿走了。要想使这种状况发生变化,就必须要自主创新,要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我国当前CPI达到7.1%,7.1%的通货膨胀率,食品是18.2%,猪肉是56.8%,出厂的工业品是6.1%,要解决我们当前的通货膨胀,也要通过创新,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消化成本消费这部分因素。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情况,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就是你的通货膨胀水平逐步提高,但是你的汇率要逐步下降。我们国家的情况是通货膨胀率很高,但人民币还要升值,一般的经济规律解释不了这个问题,所以说,自主创新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工业体制的创新,另外一个是要以理论的创新来解释我们国家出现的通货膨胀率和汇率是同一方向的问题,目前这在经济学的理论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解释。通货膨胀率提高,人民币升值当中还有国际的因素,因为国际石油价格在上涨,关键的还有美元贬值,100美元一桶就相当于1985年35美元一桶。油价上涨,美国起到了作用。美国的贬值又使我们发生了另外一种状况,我们有15000亿的外汇储备缩水。所以它是双刃剑,你不实现外汇储备第一,叫你财富缩水。去年我们石油41%进口,叫你成本增加,叫你支出的货币、支出的美元增加,所以说美元贬值是一个“大战略”,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要综合研究。
  众所周知,石油每涨价10美元,对国内通货膨胀率的输入是0.05%,所以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和石油涨价有联系,再加上去年国际粮食市场欠收3300万吨,使国际粮价上涨。国际的因素影响到国内的通货膨胀,所以说你要消化这个成本,要降低我们的通货膨胀水平,就要通过自主创新来开发新产品,像能够代替能源的产品。
  通过自主创新来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增加供给,是降低通货膨胀的一方面。同时,人民币在升值,提高你的国际竞争力也要求你的产品必须要创新。这个特殊的情况以及国内长期因素的影响,都要求我们的企业,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我们国家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国外是有标准的,具体来讲,创新型国家有三条标准:一个就是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要达到2.5%;第二个标准,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要达到70%;第三,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要达到30%。我们国家目前状况和这三个标准比较,我们研发投入去年是1.44%,前年是1.33%,低于发达国家1个百分点;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我们是39%,国外是70%,低了31个百分点;技术的对外依存度国外是30%,我们是60%。这样一比较,差距很大。
  那么美国达到了什么水平?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是3.2%,超过国际发达国家2.5%的标准,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70%,技术的对外依存度是25%,75%是自主知识产权,这与美国高度重视自主创新,推进技术进步,采用先进技术,和鼓励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发展有关系,这几个标准中,美国是最高的。
  按照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要求,首先我们要加大投入的力度。美国把科研经费33%投入到企业,我们才10%,所以我们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其次,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的招投标,无论你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只要你有科研能力,就可以来竞标。要把真正有重要能力的,能够创造科研成果的,这样的企业、这样的科研单位,把它变成创新的元素。第三,鼓励建立研发中心,在国内建立,或者说和跨国公司联合建立,或者说在国外建立,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因为国外核心关键技术你买都买不来,所以要通过联合开发,来争取核心关键技术。另外,政府要采购,要优先采购创新型企业所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美国有一条“优先购买纳税人产品法”,所以说我们要优先购买国内企业的产品,国内企业没有这样的产品,再去买国外的,通过政府采购来给我们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品创造市场需求,使它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第四,要保护知识产权,我们自主开发、自主研制的具有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知识产权,要及时进行注册。第五,要鼓励中小企业在创新中发挥作用,美国8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创造的,所以说鼓励中小企业搞小发明、小创造,鼓励小企业和大企业联合搞大发明、大创造,或者由小企业直接来攻世界的难题,不要看企业小,企业小,只要人才在那,就一定能做成大事。所以,要把中小企业创新方面的创造性激活。第六,要鼓励中小企业到创业板上市,进行上市融资。中小企业、高成长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到深圳创业板上市,以解决融资问题。
  此外,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宽松的环境,对那些在科研中屡战屡败、屡败还屡战的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人才给予尊敬,他失败了,失败了要鼓励他,要形成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创新。同时,我们要由“制造大国”转向“创造大国”,这当中有一个过渡,一个什么过渡?制造还有一个粗犷型的制造到精益制造,“生产大国”、“制造大国”当中有一个转化,要从“生产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化,标志就是由粗犷制造到精益制造再到卓越制造,据专家统计,你的合格率提高2%,返修率降低2%,在电子信息产业就会增加产值2000亿人民币。所以说,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要经过粗犷制造、精益制造、卓越制造这几个阶段,然后才能过渡到“创造大国”、“创造强国”。所以说,工艺的革命、制成技术的革命,是我们变成“创造大国”不可逾越的阶段,你必须从粗犷制造转向精益制造和卓越制造,然后再迈向“创造大国”。所以说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国家一个重要的战略,这个战略的实施必将推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在世界上的伟大复兴。
  [page]变被动为主动  节能减排控制力与执行力增强[/page]
  □ 司建楠
  国家环境保护部6月4日发布公告:2007年度我国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实现双下降,首次出现拐点,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国务院去年底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明确“将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为此,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在去年投入235亿元的基础上,2008年又安排了270亿元节能减排专项资金。
  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同比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2008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年。环境专家分析,在国家高度重视及相关政策支撑下,污染防治由被动转向主动,昭示着我国污染防治的控制力与政策执行力都明显增强。
  污染防治进入主动防控阶段
  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全年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83.3万吨,比2006年下降3.14%;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1万吨,比2006年下降4.66%。主要污染物的双下降得益于工程、结构和管理三大污染减排工程取得的成效。
  在工程减排方面,去年全国装备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由2005年的12%提高到48%,城镇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60%。
  在结构减排方面,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价格、贸易等多种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提高了电力、钢铁、石化等13个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条件,积极推进淘汰落后产能。
  在管理减排方面,采取区域限批措施,督促违规项目进行整改,打击违法排污企业取得阶段性进展。2007年,我国对总投资近1.5万亿元的377个项目做出了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的决定;对全国9000多个新开工项目开展了环保专项清理检查,对不符合环评要求的1194个项目依法予以严肃处理;进一步严格企业上市环保核查,仅去年就否决或暂缓10家企业84亿元的上市融资申请;采取区域限批、流域限批措施,暂停10市、2县、5个开发区和4个电力集团的环评审批。
  建立“三大体系”落实目标责任制
  我国环境质量总体呈好转趋势,但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环保部认为“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实现还存在四方面障碍:一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增长速度过快;二是一些地方对环保不够重视,盲目开发,在经济发展中付出的代价过大;三是少数地区的基层领导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重视不够,结构调整力度不大,重点治污工程进展不快;四是环境监管力度和力量还不够。
  今年“两会”期间,环保部领导表示:“非常有信心到‘十一五’末期实现两项主要污染物削减10%的目标。”但从我国减排的“进度表”看,2006年,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减反增,直至2007年第三季度,排放量才首次双双下降。
  环境专家分析,要顺利完成指标,未来三年,两项主要污染物(COD、SO2)每年减排幅度均需超过3%,甚至3.5%。由此,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的统计、监测与考核体系势在必行。2007年底,我国节能减排“三大体系”(《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正式建立,标志着我国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进入真正落实阶段。
  其中,《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将千家重点耗能企业作为两大考核对象之一。千家企业耗能占工业能耗的50%,占全社会能耗的三分之一,对其重点考核具有重要意义。他同时指出,“三大体系”的基础是建立及时准确的统计体系和监测体系,核心是要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考核体系。
  结构调整与财政倾斜并行
  2008年我国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除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关于“要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十项措施,国家发改委还要采取八项具体措施:
  1、加强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定期公布对各省政府和重点企业的业绩考核结果,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
  2、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严控信贷、土地闸门及节能和环保的评估,提高门槛遏制高耗能行业的增长。
  3、加快淘汰落后的力度,将关停小火电1300万千瓦,淘汰水泥、钢、铁落后生产能力5000万吨、600万吨、1400万吨。
  4、突出抓好重点企业、重点工程的节能减排,继续加大财政投入;
  5、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试点进一步扩大规模。
  6、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各项经济政策,要依靠法律手段、经济政策调动企业环保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7、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8、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据了解,年度270亿元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涵盖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奖励资金75亿元;中西部地区城市管网建设奖励资金70亿元;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40亿元;“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治理奖励资金50亿元;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及节能基础工作等35亿元。
  环境保护部6月26日发文明确,2008年我国减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以下内容:一是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项目;二是重点城市应急监测能力建设项目;三是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四是环境监察执法标准化建设项目;五是环境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六是运行保障项目。
  [page]上半年石化综耗显降 节能减排的配套政策仍有待完备 [/page]
  石油和化工属于能源消耗多、废弃物排放量大的基础原材料工业,行业节能减排受各方面关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石化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58%,化工行业下降4.76%。一些高能耗产品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去年同期继续下降,如乙烯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去年同期下降2.81%,纯碱下降6.51%,合成氨下降2.32%。
  排头兵企业行动积极成绩斐然。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在原油加工量增加的前提下,实现了“增产、节水、减污”的目标。2007年,公司原油加工量是1995年的3.3倍,而加工每吨原油的污水排放量从1995年的0.74吨削减到0.07吨,加工每吨原油的新水取水量从1995年的1.1吨减少到0.362吨,达到或超过了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外排污水中,石油类、COD、氨氮等污染物的浓度近几年持续降低,万元产值COD排放量指标从1995年的每万元1.1千克逐年下降到2007年的0.01千克。山东海化集团2007年实现现价产值183.26亿元,消耗淡水36071万吨,其中新水取水量为3427万吨,重复利用水量为32645万吨,重复利用率为90.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万元产值取水量为18.7吨,比上年降低了19.01%;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103.75吨,比上年降低了18.24%;与2006年相比,2007年共节约淡水804万吨。新疆天业集团在国内聚氯乙烯行业率先采用聚合母液水生化处理回收技术,预计2008年节水量可达300万立方米,主要产品聚氯乙烯的单位产品取水量力争下降15%。
  标准、技术、管理同步推进 。节能减排技术行业内交流,是石化行业协会组织开展技术交流的中心内容。节能减排需要标准、技术、管理三方面同步推进。经常组织这方面的行业内部精流,有助于石化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管理措施加快到位发挥效用。如内部节能减排机构的充实、计量仪表配套、技术标准的提高更新等方面的进步,与业内技术和管理交流学习分不开,这些能为节能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提供可靠的物质条件。作为具有行业管理作用的协会,石化协会为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年度重点放在贯彻重点耗能产品的能源消耗限额标准,上半年,在烧碱、电石、合成氨、黄磷等分行业进行了标准的宣传、解读。并召开宣传贯彻《烧碱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的会议,对实施的标准进行了解读,并对企业综合能耗核算人员及其部门主管负责人进行培训,对强化企业节能减排意识和了解节能减排技术控制指标起到了推动作用。
  行业节能减排压力与欠缺。一是高能耗产品投资增量较大。炼油和乙烯都是高耗能的产品,能耗目前约占全行业20%左右,不发展将大量依靠进口;二是新型煤化工发展较快。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成地方争相发展项目,从而加大了行业节能减排的压力;  三是行业基础仍然薄弱,能耗标准、能耗统计体系不完善;四是实用性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有欠缺,比较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5月份公布了《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一批)》需要具体优惠政策跟进;五是部分落后产能的退出还缺乏相应的机制;六是节能减排的考核和认定工作还未跟上。                                                          (剪报)
  [page] 江西:创新融资模式  打造融资平台 [/page]
  江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小企业“短、小、急、频”的融资特点,在不断细化市场、细分客户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奉新模式、余江模式、九江模式等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小企业信贷服务模式和新产品,有效地满足了当地小企业资金需求,支持了小企业发展。
  一、奉新模式--银园合作
  奉新模式是在江西奉新工业园区发展起来的一种小企业贷款方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通过银行与工业园区管理部门密切合作,满足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2005年国开行江西省分行与奉新工业园区管委会合作,利用园区管委会对企业资金实力、纳税情况、企业规模、土地厂房等情况熟悉的特点,与管委会、担保公司三方进行合作,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园区管委会与县国资运营中心共同成立了江西奉新县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同时,由园区管委会根据贷款申请企业的情况,经过筛选向国开行推荐一批企业,并提供相关材料,然后,由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承贷平台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由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贷款进行担保,同时园区开发公司以土地向信用担保公司作反担保。目前,国开行在该园区企业共发放了2批贷款,共有31家企业获得了5290万元贷款,2006年下半年第一批贷款已全部按期偿还,第二批贷款目前也运行良好。近期该行还将向该园区第3批15家小企业发放3000万元贷款。
  国开行取得成功后,浦发行南昌分行也随后进入园区开展类似业务,但做法与国开行略有不同:一是商请工业园区推荐优秀企业并承担贷款协管职责。由园区管委会向银行推荐优秀企业,并定期通报企业纳税、各类规费交纳及影响银行债权安全的重大事项等相关信息。二是建立双重担保机制。要求授信企业提供厂房、机器设备抵押,并以各自缴存在园区管委会的联保基金对园区内同一批授信企业实行贷款联保,实现企业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监督。此外,还要求授信企业的主要投资人提供个人连带无限责任保证。三是提供多种金融服务。除贷款外,还提供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  目前共有4户企业获得综合授信8500万元,贷款余额6500万元。
  在国开行、浦发行的带动下,交行、招行及奉新本地的工行、农行、建行、农发行、农信社等纷纷开展对园区企业的贷款投放、甚至省外的德富泰、恒生等两家外资银行也对园区企业表示了贷款业务意愿。
  此后,国开行、浦发行多次在省内其他工业园区复制银、园合作的信贷模式,目前国开行通过与奉新、新余、玉山、德安、万年、安义、鹰潭等7个工业园区或开发区管委会合作,向170家企业发放了3.17亿元小企业贷款。目前浦发行先后向省内奉新、安义、进贤、高新、赣州、共青城、上高、贵溪、上饶、弋阳等7个工业园区的1.59家企业发放贷款,累计发放贷款3.24亿元,还有贷款余额1.54亿元。
  二、余江模式--企业联保
  余江模式是在江西余江县发展起来的小企业贷款方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小企业间形成联保以增强企业信用。
  近年来,随着余江县微型元件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融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由于企业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金融机构现有的信贷产品难以提供支持,企业发展受到资金瓶颈制约。针对这种情况,2005年11月,余江县农村信用联社与当地政府、微型元件同业商会积极协作,从余江微型元件企业中,选择了信用好、有一定生产规模、自愿参与的十家企业组成“同创微型元件信用共同体”,在信用共同体的基础上发放企业贷款。具体做法是:首先由余江信用联社制定了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评定各企业的信用等级,确定企业的授信额度。其次由余江联社、担保公司和鹰潭市微型元件同业商会共同调查筛选十家信用好、有一定生产规模、管理较为完善、具有同业商会会员资格的企业作为股东,组建余江县同创信用担保服务有限公司。再次由各企业与余江联社共同核定各企业缴纳担保基金,余江联社根据担保基金多少,向信用共同体企业提供4-8倍的授信金额。
  由于余江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经济、社会效应显著,同时也能较好控制风险,省内多家农村信用社对此纷纷效仿,如:吉安青原区联社推出的针对贸易广场商户的箱式信用共同体贷款、大余县联社推出的针对钨业加工客户的信用共同体联保小组贷款、彭泽县联社推出的水产养殖信用共同体贷款,等等。目前全省已有10多家联社开办了此项业务,累计发放信用共同体贷款19.3亿元,到期本息收回率都达到100%。
  三、九江模式--逐户开发
  为了加强小企业信贷服务,控制信贷风险,2006年9月,九江商业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引进德国国际项目咨询公司(1PC)微小企业贷款项目技术。九江商行是江西省唯一开展微小企业贷款的银行,也是全国第三家试点银行。该项贷款的客户是个体工商户及小企业,贷款金额一般为3千至10万元,贷款期限2年以内。贷款无需抵押,仅要求提供一至两名具有稳定收入、能对还贷施加影响的保证人。该行引进的微小企业贷款技术项目曾经在东南亚、前苏联、东欧、南美、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不良贷款率一直控制在1%以内,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模式。
  该项贷款业务由于具有“专业、快捷、便利、灵活、无费用”的特点,受到了广大小企业普遍欢迎,在不到11个月时间内,九江商行向九江市区及瑞昌、修水两县市779户微小企业提供了3371万元贷款。目前,类似小区食杂店、裁缝店、小吃摊、“摩的”司机、养鸡、养猪专业户等风险大、利润小的“垃圾客户”,现在已成为九江商行微小企业贷款对象。
  九江模式的成功之处就是建立较为完整的“六项机制”:在利率定价机制方面,IPC专家为微小企业贷款单独制订了18%的贷款利率;在独立核算机制方面,九江商行制定了微小企业贷款统计制度,在总行建立了微小贷款业务中心,在4个支行设立专门的微小企业贷款管理部门,现有人员40人,具体负责微贷业务的日常管理工作;在贷款审批机制方面,微小贷款审贷会一般由3人组成,分别为IPC专家1名、微贷中心主管1名以及该笔贷款的信贷员,坚持每天轮流到各支行召开会议;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九江商行制订了微小信贷人员专门的绩效收入考核办法,信贷人员绩效工资按月考核,与贷款发放笔数和贷款质量挂钩;在专业化培训方面,所有微小企业信贷人员都由IPC专家负责开展3个月的集中培训和在国开行总部进行一周专题培训。
  [page] 路桥:建在“废都”上的产业王国 [/page]
  □文/括苍山
  众所周知的浙江是沿海地区为数不多的资源小省,众口一词的浙江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市场大省。作为市场大省的浙江,有据可查的历史是从“三桥市场”开始的,“三桥”指绍兴柯桥、台州路桥、温州虹桥,各自凭轻纺产品、废旧金属、电器电子的交易而远近闻名。尤为不可思议的是台州路桥选择“生产资料调剂”作为市场交易主内容,以废旧金属为集散对象大进大出,这对路桥当初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来讲简直是大忌。可以想象,一个铁路交通为零,公路交通进出必须盘山绕云的浙东小镇,靠大运量的固体废金属实物交易,做市场名气,可能吗?也许与那个年代的精神动力有关,小镇路桥硬是将经济学上认为不可能甚至违背生产力布局规律的事办成了,并跻身于市场大省的“三桥元老”。最终成为浙东化解资源短缺瓶颈,利用再生资源发展工业,成为特色产业王国,带动经济腾飞的范本。
  一、市场提供资源,产业负责增值,工贸互动成了好戏
  最先感悟“无工不富”浙东沿海,人多地少资源缺乏,被迫“走四方”。台州的路桥,通过市场收集可再生资源,变废为宝点废成金,首创全国“生产资料调剂市场”,形成废弃资源专业拆解,到再生资源产业的新优势,成为用循环经济理念再造区域经济发展流程的实验区,而且这一理念的萌生和切入早在40年前。
  “摸着金属过河”:选择建废旧物资回收市场,使“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能为当地所用,开始并不是当地政府的想法,也不是学者高人支招,而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自发、民营自主的市场行为。废都路桥商人不惜翻山越岭,将粗大笨重的废旧金属当成宝贝淘回来,看中的是可再生属性,可增值的财富。市场的能量肯定比一家一户的能量要大,聚生成塔,堆积成山的废金属曾经令原国家物资部的领导叹为观止,笑称这里是“共和国第二物资部”。
  “履着薄冰前行”:以上场景,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市场行为通常归为“投机倒把”的计划经济时期。当地政府即便眼开眼闭,少不了要冒政治上的风险。于是在市场命名上做文章,明明是废品回收却美其名曰“生资调剂市场”。没错,政治经济学关于“两大部类”划分是将这类物资归于生产资料名下,于是,那些废旧机电、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废旧物资堂而皇之在此集聚,专业拆解市场红火财源广进。
  “工贸互动共赢”:路桥的三产一定程度上比二产更出彩,从发展阶段看似乎“先有三产(市场)、中有二产(制造业)、再有更全的三产(流通与现代服务业)”。但他们认为核心还是“工贸互动”,也就是三产始终“贴着二产发展”,“围绕二产需要”。真正做到了“与工业化阶段同步、与制造业发展同台、与地方经济需要同在”。这与有些城市“因二产落后之痛,想三产超前之美”不一样,路桥从未对三产采用“拔苗助长”。任何产业一厢情愿地超前,都是对“产业内在和谐关系的一种破坏”。让市场机制去协调不同产业发展的阶段比例关系,保持和谐的工贸共进,这是聪明之举。路桥目前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达96.7%。生产优势和流通优势让路桥制造业成本降至最低。
  “成就废都功名”:以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再生塑料的压延、加工、制造、再生为基本工序的路桥五大支柱产业,经过发育、成长、壮大,使路桥获得了全国塑料王国、模具王国、汽摩王国、新型建材王国和机电王国系列美誉。支柱产业又催生出下游产业--闻名全国的路桥小商品市场、灯具城、机电产品城,让“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成为路桥“永不落幕的保留节目”。作为“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7年路桥区人均GDP达7248美元,全区土地、人口仅占全国三万五千分之一和三千分之一,却创造占全国千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国家级科技进步先进区”,2007年新增的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项、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7个、经认定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14家。
  二、拆解趋专业化 资源配置优化 循环经济成为拿手菜
  路桥目前每年废金属拆解量大约在240-260万吨,拆解业的直接销售收入达160多亿元,从业者约5万余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有15万人之多。回收的废旧金属经过专业拆解,分别归类,回收率一般达90-97%。
  “流转创造财富”:废旧金属从四面八方流入路桥生产资料回收市场,经拆解和简单加工处理成再生资源,绝大部分成为当地制造业的上游原料产品,这种周而复始的流转交易所承担和完成的经济流程,令到过路桥的学者既兴奋又感慨。废都这种“流转交易”承担的物资供应量没有精确的统计,大数是每年产出的铜40-50万吨、铝30-40万吨、钢100多万吨。下游成就的产业是汽摩、机械、机电、轻工和新型建材。这条产业链上的拳头产品是:经济型汽车、踏板型摩托车、轻便型农业机械、功能型电(气)动工具、系列型塑料制品、宽域型的模具制造。知名企业有:吉利集团、双菱集团、三友控股集团、飞跃集团、浙江永源集团、浙江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等。
  “文化自诩有功”:凡是经济上声明鹊起的地方,文化考究总会及时跟上。据有人考究,说“路桥自古以来商贸繁荣”,素有“百路千桥万家市”美名,并且“自宋朝始盛到清朝则成浙东南著名的商埠”。但是在民间流传的记忆中,路桥人主营的商品是“路桥布”,也就是包括夏布一类的土布。照此看来,路桥后来的市场功能应与柯桥对换才合乎常理。至于农耕经济下的崇商,就算能盛极一时,小小的路桥又能多少的商品流转量呢?如果从经商的文化氛围来谈,那不是路桥一地,而是整个台温地区,甚至整片浙东沿海又何尚缺乏类似“几把剪刀”和“一头行囊一头货”的历史故事。
  “桥归桥路归路”:回到经济学范筹,应当说对循环经济无意进入,让路桥抢占“无工不富”先机中的冷门,坐享“聚废为宝,点废成金”的发展大餐,其好处是:同为原始积累,过程可以缩短;同为制造业成长,可以少走弯路。民营经济在路桥基本上没有“遭遇红灯”,并且直接切入股份合作这一适合现代经济的民营升级模式(路桥是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发源地)。地域商业文化与市场经济之间有一座“无形而有重要作用的桥梁”,路桥市场导向的循环经济40年走得这么顺畅,尊重市场规律和激发社会创造力,体现在“对自发性市场的呵护性管理,对创造性流程的不争论事实”,才有与义乌市场异曲同工的路桥式循环经济:“专业市场(提供生产资料)--制造业(加工增值)--批发市场(再生资源产成品全国总经销)”。
  “并非标准模式”:与经济达到相当规模之后人们通常期盼的产业集聚现象不同,路桥产业集聚更象“产业部类集聚”,主要有“生产型产业集群”和“流转型产业集群”两大类。生产型产业集聚有塑料制品、模具制造、汽摩配件、节日灯具等,各自有产业内部的完整产业链。流转型产业集聚主要是贸易类企业集群,也有相对完整的销售产业链,目前已经形成包括日用品商城、小商品市场、机电五金市场、建筑装饰城等70来个交易市场。此类由专业制造企业集聚到专业经销企业集聚的“跨部产业集群”在浙江并不常见,是否会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或者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下产业集群的一种未来式?还不得而知。可是起码能给人一条启示,产业集群可以用大产业链来催化,“绿灯效应”兴许比“高位推动”更有成效。
  假设时光可以倒流,城市工业化的遗产可以自选,市场化和民营化不曾错位,路桥现象不会吸引这么多的眼球。但所有专业研究的目光无非探寻两大答案:一是“五大支柱”的成因与存在暇疵的修复;二是“七十个市场”的功能与发展的边际效用。路桥区工商部门登记在册的生产资料专业市场27个,占市场总数38.6%,“四六开”大体上是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市场的比例结构变化的基轴。因为,台州市以路桥为中心20公里半径内还有200个围绕相关产业,提供产供销全面服务的专业市场,它们可以承担把制造出来的商品派发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通过边贸进入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家。
  三、经济超市方式,产业链超长化,路桥的下一个桥头堡
  从“废旧物资收购”的灰色地带,到“物资调剂市场”的堂而皇之;从“拆解市场专业化”,到“再生资源产业优势”,昔日浙东穷乡僻镇如今阔绰到能开“资源超市”、“商品超市”、“资本超市”,而且“超市”似乎有越开越大之势。据当地民间人士说法:路桥生产的各类日用消费品已遍及国内所有大中城市的大小超市;路桥的投资资本已经进入中西部有利地型;路桥的再生资源也随同资本、技术等要素一同出现在中西部。
  “市场有如开超市”:路桥生产资料市场所以能越开越红火,关键是越来越专营化,例如废钢铁、有色金属、机床、电动机、发电机、变速箱、卷扬机等,都有专业归类的大超市(专业市场)。这种把开市场当成开超市,你还别说,这还真是路桥一绝。这种“围绕产业做超市”,对产业发展来讲是很实用的平台。以汽配城(市场大超市)打底,到现代汽车城开建,产业升级显得既得体又自然,官方称将“促进制造业脱胎换骨”。这意味着路桥循环经济开始从产业增值上进一步提升效率。一度拥有与江西铜业 <http://finance.sina.com.cn/realstock/company/sh600362/nc.shtml>(世界前十)同等规模的铜产量和相当于贵州铝业(国内第一)50%的铝产量的路桥,并没有以“城市富矿”而满足。路桥“投资超市”正在进入江铜所在地江西和贵铝所在地贵州。
  “升级有望换笼子”:“腾笼换鸟”是产业升级、调整结构的形象说法。但现实中是个既痛苦而又费时的过程,因为,产业升级不单指规模升级,更重要的是技术、工艺、产品的升级换代。如果升级的这些条件一应俱全的话,“腾笼换鸟”无须政府动手,市场竞争会促其自动靠边让位。能不能把促成企业自身通过做优、做大自觉提出要“换换笼子”?也就是依靠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使发展空间能得到充分利用。路桥具体做法是全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来抓,不断加强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载体培育,大力倡导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自主销售,促进产业从低端向高端转型,从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从内源发展向内外源结合发展转型。选择优秀企业作示范,起龙头带动作用,让更多企业自觉进入升级程序,政府主要侧重于加大技术、品牌、信息、市场、融资等服务与政策支持。
  “环保有利调结构”:民营化的特长是善于不断降低产业进入各种门坎,从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涌入,使市场竞争很快达到充分开始进入优胜劣汰。一般讲,利用再生资源能以较小环境代价换取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储备。路桥每利用一吨再生铜可减少采矿151吨,减少排放两吨二氧化硫,节水600吨;每利用一吨再生铝,可节约用电1.6万多度,减少排放淤泥3吨。但是,民营化的“降低门槛特长”,给地方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环保压力,路桥企业废水不达标、废金属场外拆解、露天焚烧、偷排漏排的法人违法有几千家之多,近3年仅取缔 “小冶炼”企业就达1300多家,取缔的拆解散户多达9500多家,为此投入的整治成本过亿元。在此基础上,积极的循环经济理念开始替代自发的理念,完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严格产业准入门槛、完善环保政策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综合整治实施污染物总量排放控制、强化节能降耗“三制”(责任制、问责制、公告制),成为政府主导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最大化和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发展目标。
  “挤出带来冷思考”:路桥经济总量的快速膨化,背后是生产要素的低成本和产品竞争的低价攻略,产业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优化并不明显,这几乎台温一带经济诟病,也是地方政府屡问百求不得一解的顽疾型“成长的烦恼”。可是,当这种“平面扩张”正在生产的缺电、缺地、缺后劲“三缺”,生产要素制约加剧的背后,结构型、素质型的矛盾就不可小窥,到了量变倒逼质变的时候。不然,环境的挤出效应,有两种结果,对差的企业和低水平的项目,“挤出”的结果是被市场拒之门外;对好的企业和有水平的项目,“挤出”离开当地使投资转移。这是路桥官员不愿看到而全国其他地方求之不得的事情。2007年路桥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318亿元,占路桥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0.4%。三产的增加值达110.7亿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47.4亿元和291.3亿元。一旦“挤出”成为现事,被挤远走他乡的不止是二产。
  路桥每年拆解的废旧金属,大约占全国废旧金属进口拆解量的40%。按照“利用再大化”,平均利用率在90%的基础上再提高5个百分点;根据“影响最小化”要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应在产业升级带动下呈现稳步下降。路桥的一些想法和整治行动,在获得浙江省“园林城市”称号和“节能机电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授牌后,得到进一步的明确,下一个目标是冲刺国家“园林城市”。
  [page] 民营企业的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page]
  □孙德奎 <http://www.51cmc.com/Special/sundekui/Index.shtml>
  民营企业,对于解决社会就业、增加国民收入、丰富市场供应等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相对发达国家私营企业来说,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历史不长,在市场竞争中还处在弱势地位,就其原因,本文认为,经营管理问题表现的最为明显,特别是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迈进的企业,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问题一:家族式管理存在弊端
  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企业的股权属于创业者个人或分布在几个家族成员手里,股权结构相对单一。股权的单一导致老板的权利过大,在决策的过程中,缺少下属对其决策的心理压力(很多情况下都属于老板自己为企业的前途而存在压力),而下属又不敢“对决策多嘴”,老板因而很难听到不同的声音,在缺乏科学论证和分析的情况下,企业的决策就被老板的个人意志所取代,决策风险自然较大。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表现在企业核心管理层基本是由家族的内部成员组成的,甚至自己当总经理,夫人管财务。这种人才运用上的偏颇和模糊,容易导致老板深知自己的企业缺乏人才,却又很难创建获得和留住人才的环境。
  对策:家族式管理模式的本身并不存在很大的问题,关键是这个管理模式如何高效运用,像很多大的企业也是家族式的管理,但是它就能发展壮大到在全球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势力。所以民营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决策管理程序,并建议企业领导人决策时多征求企业外部专家和专业人士的意见,形成“讨论型管理”模式,逐步吸收骨干员工入股和引入外部战略合作投资伙伴,使董事会中有不同的声音。在人才运用上, 企业要建立并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创建良好的人才环境,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吸纳,自觉增强对人才的信任感。
  问题二: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
  很多的民营企业都是靠创业过程中的经验而生存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就以往成功的经验而言,这些企业领导人的脑子里是有一个基本清晰的发展思路的,但是缺乏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企业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并不清晰,大都只是在企业领导人脑海中有一个模糊的总体发展概念,没有在企业内部形成战略共识。大部分的企业领导人认识到,过去的经验保证了企业过去的成功,未来的成功需要新的思路和想法,但是在实际管理中违背过去成功经验的时候,他们又是异常的胆怯,深怕出乱子,结果仍跳不出昨天成功思维的圈子。
  对策:合理运用以前的成功经验,不断学习和创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法和模式, 积极引进管理人才,加快创建理性的企业战略规划(不仅仅是企业领导人自己心目中的目标和企业发展规划),在企业内部统一 <http://www.51cmc.com/Special/brand04-45/index.shtml>思想,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及实现企业目标的途径与手段,并制定详细的计划将战略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行动计划。
  问题三:难把情、理、法尺度
  随着企业的发展,很多民营企业都已意识到规章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很多规章制度都仅仅是一纸空文,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或者说实施起来困难很大,这主要表现在对企业员工的制度处罚上用不上力。中国人很习惯运用情 、理、法思维的,表现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往往就是情面第一、讲道理第二,而企业的管理制度放在第三的位置上,这是中国人的性格使然,也是企业管理不规范化、不专业化使然。很多民营企业,管理往往是从管理“人”的角度来看的,而每个人都有其特殊性,都有相应的背景,因而凡事都要因人、因事区别对待,力求情理法三者的平衡。这显然是对企业制度的一种人为蔑视。
  对策:积极学习其他成功企业的做法,引进或制定成文的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付诸实施,力求员工奖惩上的平等性、消除特殊化。在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要以法、理、情的秩序来对其实施管理,首先从制度的层面上进行 “度罪”,再结合讲道理的方法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然后为维护其自尊心的需要和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在情面上给于“宽赦”。当然这个法理情的管理必须具有平等性,避免办事不公。总之,制度的作用一定要发挥出来。
  问题四:缺少良好的企业文化
  很多民营企业领导人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对企业文化缺乏引导和建设 <http://www.51cmc.com/Special/brand11-24/index.shtml>,甚至对企业文化存在与否都漠不关心。但是企业文化隐隐约约的都是存在的,只是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文化具有很多消极的因素,在企业内部很难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因而,企业发展的整体推动力就小,甚至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害的。像很多员工都认为企业属于老板个人,而看不到企业与自己、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不能在心态上与企业休戚相关。同时,企业也不重视模范员工的榜样宣传,缺乏集体活动或重大事件宣传。在这些民营企业的工作生活就像一潭死水,员工士气不高,企业凝聚力差。
  对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强有力的推动力,起到企业和员工灵魂的作用。企业领导人要认真思考自己企业存在的是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是推动作用的,推动作用有多大,能不能加以整治和提升,等等。当然,也可以找一些专门的企业文化建设公司进行借力创建积极的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使全体员工形成统一的企业理念,包括企业使命、价值观、经营理念、人才理念等,并提出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的行动计划及措施建议。
  此外,诸如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产品营销团队单一,缺乏放权授权等等,都是民营企业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page]扶持力度加大风电产业发展有望提速[/page]
  一项助力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在业内人士的热盼中悄然出台。近日,财政部发布《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对于满足支持条件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首50台风电机组,中央财政将按600元/千瓦的标准予以补助。据测算,该办法规定的这一补助标准,相当于风电设备生产成本的10%左右。此项政策被认为将有利于促进风电设备国产化,尤其是核心技术的国产化。
  市场需求旺盛。近十年来,全球风电获得了超常规发展。这种现象取决于支撑风电发展的一个条件和三个驱动因素:即全球存在丰富的风力资源,全球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高油价和风电机组制造技术逐步成熟。国内《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和一系列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的实施,启动了风电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的序幕,中国风力资源列世界第三位,资源丰富且可大规模开发。去年,国内新增风电装机达到345万千瓦,总装机达到605万千瓦,提前三年完成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风电达到500万千瓦”的规划目标。据权威人士预测,未来国内风电机组需求仍将高速增长。2008~2010年将分别达到483万千瓦、628万千瓦和753万千瓦,同比分别增长40%、30%和20%,三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 与旺盛的市场需求相比,2009年以前国内的风电机组仍然供不应求,缺口将由进口机组填补。
  政策暖风频吹。风电领域“尽管看起来红红火火,但是风电的钱并不好赚。”该人士介绍,不少企业大规模的风电投资,不仅没有产生预期的利润,而且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亏损和风险。他认为,目前国内还没有掌握风电设备的关键技术,昂贵的进口设备直接造成了风力发电的高成本。有资料显示,风电机组约占风电投资的70%,企业的成本压力显而易见。对于风力发电这一新兴产业,国家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先后出台了包括宏观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面对国外企业的强势竞争,国家通过规定风电机组国产化率,扶持本土风电机组制造企业,使其在发展初期免遭外国企业的直接冲击。近日,财政部发布《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将进一步降低风电设备的生产成本,有效促进其发展。国内风电机组制造水平尚未达到“自主”的程度。风电产业链还没形成,风电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瓶颈。专家分析,国内风电机组制造水平要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还需时日。部分企业风电机组制造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个过程将持续到2010年左右。从这个层面说,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将为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风电产业展翅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page] 热议中的中国光伏产业未来 [/page]
  --有关光伏产业讨论之一
  鉴于国际能源价格的飞速上涨,新能源成为资本市场新宠。借用一句流行歌词,“神话般地崛起一座座城(光伏城)”,而且不约而同地赴国外上市,股价看涨。对光伏产业迅猛发展怎么看?外行、内行、半内行都急于表达观点,或大胆作出伟大预言和放话警世危言。兼听不同观点,对于投资者和产业的健康成长不无好处。
  神话升级:在施正荣、彭小峰这些国内光伏产业明星几乎一夜之间赢得财富和声名以来,国内众多企业又一次蜂涌而上,向新的掘金地--产业上游的多晶硅项目挺进。可是,这次伴随而来的不是追捧,而是质疑。“一个新兴产业有多大实力攻坚竞争难度最大、成本最高、利润与风险成大比例的环节?”
  不同声音:于是有人断言“这个产业有泡沫”。当然,这盆冷水泼到烧得通红的硅料上即刻引来反驳。江阴浚鑫总经理在接受《东方企业家》专访时说,“说这些话的人没经过其他行业的残酷竞争,觉得一下子冒出几个厂非常不可思议。”业内也有人认为:“所谓的泡沫都是媒体炒作出来的,现在这个行业发展得很好。”
  专业报告:有理没理不是靠斗嘴定输赢。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拿出一份《中国光伏发展报告2007》,报告中披露,近10年世界太阳电池及组件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是33%,最近5年更是达到43%。据业界权威杂志《Photon International》报道:2007年全球光伏电池的产量已达4000兆瓦左右,文章预计在未来的4年,全球光伏年产量将有可能是2007年的5倍还多。
  中国角色:中国在这场光伏盛宴中虽属新来晚到,但进入国色很快而且是重要角色。虽然早在1973年中国就已开始将光伏电池用于地面,但是直至2000年之前中国光伏电池的产能不到5兆瓦,且市场发展也很缓慢。2003年至2005年欧洲光伏市场,由于受德国市场的拉动展现光明前景,中国的光伏生产能力开始发力呈现迅速成长。到了2006年中国已是全球第三大光伏电池生产国。而无锡尚德、新余赛维等创富神话,愈发激起更多的热血企业家纷纷加入光伏产业,以致光伏加工进口设备供不应求,一般下了定金少10个月多则1年才能到岸。
  利润诱惑:这两年国外资本市场也尤显配合,似乎间接否认泡沫,截至2008年初,国内光伏产业总计有10家企业实现了海外上市,IPO融资总额超过20亿美元。境外上市引发了后来者的暇想,大资金投入的压力被轻而易举想象所淡化,市场不确定风险也由假想上市投资人担待,“拥硅者为王”那句行话激起更大的投资冒险,一批企业将注意力和重心转向产业链上游,直接上多晶硅项目。据业内统计,国内目前已上马和计划上马太阳能多晶硅生产企业有60多家,开工建设的20几家,开始批量生产的近10家。因为,国际市场硅材料价格疯涨,已从30美元/公斤猛飙到350美元/公斤,高的甚至达到400美元/公斤,太诱人了。
  欲罢不能:硅料资源不比石油资源,高利润预示商机更容易稍纵即逝,硅料价格不可能一直处于上涨的趋势。有专家预测,2009年底或2010年上半年硅材料的供应情况将会出现缓和,值得担忧的是国内“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会造成浪费和污染”。国外上市没有想象中容易,有些企业会因透支陷入困境。因为毕竟“需要很大投资,属于技术资本双密集产业”。现在看上去似乎很好,但是未来不确定因素会有很多。常州天合光能之前高调宣布的10亿投资多晶硅项目决定取消,黑猫股份一度动心后来决定看看再说,进入高风险性领域,投资者最好还是三思后行。因为,除了市场风险,还有其他因素,譬如这个领域的核心技术被发达国家严密封锁,国内尚在攻关。批量搞大了质量不高、不稳定,这些致命隐患。
  业界坦言:“这个行业盘子还是太小,现在还属于跑马圈地的阶段,真正的壮大还远没有到来”,彭小峰说。学人崔容强反对“泡沫说”,但他所说的似乎在强调遵重市场法则,“按照经济规律必然是一个竞争过程,应该鼓励大家去竞争,”但同时又指出要“引导大家有序竞争,里面要重新组合,这是自然规律。”好象给人的感觉是说了等于没说。还是施正荣直白:“光伏产业在今后几年将经历一次大的洗牌”。彭小峰预言光伏产业“未来肯定会产生像IBM这样的超大型公司,我不敢说一定是赛维,但肯定会有。”
  远近不同:远看国际原油价格,有些机构预测有可能达到每桶200美元以上。再看全球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的比例:2010年约为1:9;2020年将达2:8;2030年将成3:7;更远到2100年会达到8:2。当然,这是预计。因为,据原油研究机构估算,世界石油开采按目前水平,还有150年的续采期。往近看,除了硅料紧缺,生产工业硅的矿产资源并不紧缺。从光伏产业的终端产品市场分析,近期仍主要依赖欧美市场,目前世界光伏电池企业95%的产品都出口到了欧洲。如果国内的市场仍启动不起来,整个产业大干快上的风险将会非常大,规劝企业把握点扩产的节奏,应该是善意和可以考虑的。
  政策期待:由于成本很高,光伏发电并网目前处于示范阶段。相比风能发电,政策扶植上已无法占先。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目前主要用于边远地区农村电气化、通信和工业应用以及太阳能光伏商品,包括太阳能路灯、草坪灯、太阳能交通信号灯以及太阳能景观照明灯。想政策阳光直接照到太阳能发电,还需耐心等候。而且,成为常规电能距离遥远,不仅是太阳能发电本身成本下降,要找到突破性通道,同时,电价必须有大幅度涨提,正如施正荣所言,“如果将来能达到1元人民币走1度电的话,这个市场一定无限大。”
  最先登顶:太阳能发电在国外往往先光顾“屋顶”。其中,数德国最早,推出了2000屋顶计划,即在2000个民居屋顶上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荷兰、日本也都相继推出过类似的政策。美国上一届政府也提出过百万屋顶计划,只是小布什上台没有实施。有一点是肯定的,现阶段光伏产业发展离了开政府的推动,政府推动牵涉到财政贴。德国写在购电法里,日本则用初装给补贴的办法。
  奥运露脸:中国百年奥运,其中最呛眼的是“绿色奥运承诺”,太阳能供电系统在北京奥运会主体场鸟巢工程中闪亮登场。这为正在开拓的普及型市场,包括城市路灯、航空障碍灯、交通信号灯、景观照明灯、庭院格调灯,光伏LED产品和小型光伏应用系统的推广应用,无疑是一次有力的促进。而且,已有眼光独到的精明厂家不等政策落地,悄然使用各种有创意的新模式尝试产品应用市场的培育与开拓。乐观一点估计,也许不消市场5年能在国内能看到繁荣的景象。但这一切都才刚刚开始,有如里昂证券分析师分析的那样:那是个“确实在刺刺发热,像热气球一样正在升空,但它一点都不像泡沫。”
  (森琳)
  [page] 培育龙头企业  发展深加工产业  将钨、稀土和氟盐化工三大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page]
  □赣州市经贸委
  ?????-
  编者按:扩大对外开放,利用资源优势,打造招商品牌,这是中部省份加快发展通用招数。然而,在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过程中,赣州市与大部分中部城市遭遇同样的困顿,这就是资源转化的效率不高、效益不显、效果不期。效率不高,指多数投入止步于开采矿产品;效益不显,指加工增值很少留在当地;效果不期,指资源优势转化达不到期望效果。“大大小小的采矿项目星罗棋布、零零落落的加工项目缺指可数、残缺不全的产业园有名无实、生态补偿的机制源头缺水”,这绝无夸大之嫌。资源愈挖愈少,集聚愈等愈远,面对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顿,钨都赣州是如何突破?怎样化解?来自赣州“资源与产业整合”操盘手--赣州经贸委的报告,或许正是你我需要的答疑。
  近年来,赣州市按照“整合资源、保护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深度加工、做大产业”的整体思路,积极整治资源开采和经营秩序,强化产业整合和战略重组,推进科技创新和精深加工,努力培植龙头企业和推动产业集聚,加快建设产业基地和形成产业配套,钨、稀土和氟盐化工三大优势资源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产业基本情况
  赣州市钨矿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39%,其中高品质的黑钨矿约占全国同类矿的70%、世界的60%。全市现规模以上钨企业59户,各种钨产品产量大约为:钨矿3万吨、APT 3.4万吨、钨粉7000吨、钨条700吨、钨铁4000吨、钨丝10亿米、硬质合金800吨,其他钨制品3000吨。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6.07亿元,利税总额17.95亿元,分别增长23.34%和10.8 %,总量占全市的24.56 %和27.54%。
  赣州离子型稀土储量约占全国的40%左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稀土企业41户,拥有1.5万吨/年以上的矿山生产能力,离子型稀土矿产品产销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50%;离子型稀土分离总能力达28000吨/年,约占全国总能力的50%;稀土金属冶炼总能力达15000吨/年,单一稀土金属占全国总能力的60%,
  已经已探明的萤石资源储量为950万吨,居江西省首位。氟化工产业目前还处在资源的初加工阶段,主要产品为萤石精粉和氟氟酸,现有规模以上氟化工企业15户,2007年生产萤石精粉79万吨,无水氢氟酸3.8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收入9.2亿元。近两年先后引进中国中化集团投资20亿元、中国华星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赣州氟化工产业基地,中化集团建设兴国氟化工基地已开工建设,今年底可达到4.5万吨无水氢氟酸、2万吨R22、5000吨含氟精细化学品的产能。2007年,钨、稀土和氟盐化工三大优势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1.5亿元,增长43%,占全市40%,实现利税总额29亿元,增长33.5%,占全市44.5%。
  专家点评:“产业看链,行业看类”,产业优势与行业优势意义不同。产业发展表现为一定空间集聚,集聚使得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从而获得更多资源优先配置,市场竞争、技术信息等方面优势不请自来。百亿元的产出对当初以矿产行业集中的赣州,始终是难以迈过的门坎,对如今有色产业崛起的赣州,却是个可轻松跨越的栏。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以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为抓手,着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保障机制
  坚持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的方针,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产业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作用,对钨、稀土、萤石资源的开采经营进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整治和规范。
  一是在矿山开采方面,始终以严格执法的高压态势,依法对矿山开采开展专项整治,坚决打击无证开采、乱采滥挖等违法违规现象。同时,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年度指令性计划,实施生产计划配额卡,压缩生产矿点等措施实行总量控制,有效改变了矿产品市场长期以来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得稀缺的钨与稀土资源能体现真实成本,钨精矿价格从不计成本恶性竞争时的2.5万元/吨,大幅回升并基本稳定在10万元/吨左右的合理区间。稀土矿价由2.8万元/吨回升至8万元/吨,萤石价格也上升了150%。
  专家点评:这是赣州作为稀缺资源主产区在市场经济中找回的感觉,使得钨与稀土产品价格风向标作用得以确立。同时也是政府运用经济智慧,遵循法制经济的游戏规则,获得的一次管理水平重要晋级。
  二是依法规范矿业权市场。通过组建国有控股的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将全市现有稀土矿山采矿权集中作价入股稀土矿业公司,由该公司依法对全市稀土矿开采和经营实施统一集中的管理。同时,积极推进新增资源的勘探工作,将新增资源的探矿权、开采权统一纳入公司管理范畴,逐步形成可调控的主体相对集中的增量资源体系。同时,我市还组建了国有控股的赣源钨业有限公司。
  专家点评:赣州以国有控股、民营矿权入股方式出现的两大地方性资源垄断经营体,不仅为赣州及中部资源地区矿产资源整治防反弹提供可用经验,同时,也为国有变大、控股后招致垄断和与民(间)争利批评洗去以偏概全。利国利民(间)原来可以简单到以公司化来统筹,当然,这个公司的股权设计和分红派息都以另一种方式--不直接诉求,却在无形中最大化。化解发展矛盾,先要消除利益对立,这是赣州矿山资源整合顺利推进的制胜点。
  (二)以政策引导为推动,着力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
  赣州市政府在政策引导上做了几件事:一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对原矿分配实行扶优扶强、扶持和引导开展深加工,资源供给优先向精深加工企业倾斜。二是出台了《关于鼓励钨稀土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专项政策措施,在税收、用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与支持。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联合、委托攻关,开展多方式的项目研发合作。四是通过举办 “中国(赣州)钨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国稀土学会四届二次理事会暨中国(赣州)稀土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国百年钨业庆典”等全国性的专业学术会议和有影响的活动,助推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延伸精深加工链条,打造地方名片,促进了我市产业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我市钨、稀土产业由矿业经济全面转向加工领域,产品结构从初级转向中级并不断延伸。目前,超细APT制备纳米钨粉、纳米碳化钨粉、纳米晶掺钇硬质合金复合粉末等产品已开发和生产,钨钛固溶体产品已填补省内空白,钨粉、硬质合金产量成倍增长。稀土在永磁材料、荧光材料、陶瓷功能材料等稀土深度加工和应用领域也有了长足发展,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专家点评:产业延伸本身不会有什么困难,困难在于在哪里延伸,尤其是在资源产地得到延伸。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与每一个可分拆独立的产品加工环节所需要的不同要素组合有关,那么,你要影响一般布局,你就必须了解其中的规律,更多地用适得其可的经济措施、政策手段使其看到“就地延伸”能减少投资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好处。
  (三)以基地建设为依托,着力构筑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承载平台
  按照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思路,我市对钨、稀土产业发展进行了统一规划和布局,各资源县重点抓好矿山的规范开采及现有冶炼加工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赣州中心城区重点发展以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集中建设市有色产业基地。市有色产业基地规划为两个小区:赣州经济开发区为有色精深加工园区,主要承载钨、稀土及其它有色金属的精深加工和研发项目;章贡区水西冶炼加工园区主要承载具有轻度污染的钨、稀土及其它有色金属初加工冶炼项目。对鼓励钨、稀土高新企业和深加工、应用企业进基地办厂,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赣州市有色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在用地、税收、资金筹措和原料保障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目前,市有色精深加工园区已具雏型,引进有色产业项目36个,开工在建项目8个。市有色冶炼加工园区主干道路已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紧进行。
  (四)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增强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后劲
  为推动产业整合,提升发展层次,我们坚持大产业发展理念。按照“外引内联、互为依托、大小兼容、共同发展”的思路,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依托现有企业和产业平台,积极实施资源招商战略,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拉动功能材料及其它深加工产品的生产,促进产业发展。坚持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重点,支持战略投资者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收购等形式对我市稀土产业进行整合,并根据其项目档次、资源消耗量实施稀土资源配额的定向配置,保障原料供应。
  目前,我市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稀土矿山整治和整合还没有完全到位,稀土矿业公司还无法真正履行采矿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同时,钨和萤石开采量依然过大。二是产业层次不高。我市的三大产业集群发展主要还是依靠低层次的初级加工、规模扩张,产业要再发展就必须向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深度加工和应用方向发展,发展的要求很高。三是资源的储量不足,支撑产业的危机还存在。
  同时,我市资源产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正不断增大,产业整合和发展工作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一是国家对稀有金属调控政策日益趋紧,提高了钨、稀土出口关税,从原来的出口退税13%提高至增税10%,我市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二是国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如四川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面向全国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推进稀土企业重组联合;福建以厦门钨业为龙头,正加快建设稀土冶炼加工项目,推进产业化进程;广东的稀土资源远景储量更大、品位优良,并新上了几条较大规模和较高档次的稀土分离线,正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三是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我市的钨、稀土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对环境污染较大,特别是我市处于赣江上游,环境承载能力十分有限,这将严重制约产业的发展。
  三、下阶段工作目标和措施
  在下阶段的工作中,我市将牢牢把握整合资源、控制总量和流向这个关键环节,全力破解发展深度加工产业、培育龙头企业这个重点难点,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力争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三大优势产业累计实现产值1000亿元。当前,我市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重点抓好资源整合、力争在营造可调控的保障资源体系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要铁心硬手地加大对稀土资源的整合,切实推进稀土开采模式转型,真正落实采矿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规范的矿山法人治理结构,全力打造产业整合发展的资源平台。二是建立萤石生产配额制度,控制资源开采总量和产品流向,积极推动现有矿山资源向中华和华星两大集团集中。三是继续严格实行火工产品供应和开采量挂钩制度,坚决杜绝虚探实开、虚名实采和擅自超计划生产的行为。四是强化新矿块动用审批制度的实施,确保政府对增量资源控制、运作的有效性。
  (二)重点抓好产业招商重组,力争在龙头企业的培植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继续完善原矿供应与企业规模、效益、环保、投资绩效等挂钩的分配机制,推进稀土资源向高终端产业、深加工及应用龙头企业配置的基础上,以资源为纽带,抓好产业重组和招商,培植产业龙头。
  在稀土产业上,通过矿权配置的方式,鼓励本土龙头企业或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产业实施整合,形成4-5个产业链条长,集采、选、冶、加一条龙的稀土企业集团。同时,选择2-3家具有上市愿望和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谋求上市融资。
  在钨产业上,以企业招商为主,政府政策引导和推动为辅,把钨资源开采与钨冶炼企业连接起来,形成采选冶结合的县市板块。同时,引导企业以资本为纽带的上下游企业并购重组,形成采选冶加一体化的行业龙头,打造产业招商平台。
  在氟化工产业上,新增资源由政府调控,则采取政府推动为主,企业配合,集中建设的方式。当前主要是围绕中化和华星两大集团,全力做好相关项目和基地的建设工作。
  (三)重点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在发展深加工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突出发展重点。稀土方面,我市重点发展四大产业链,以稀土 <http://www.cnexp.net/fenlei_xinxi/xitu/Index.html>金属为主要原料,由储氢合金 <http://www.cnexp.net/fenlei_xinxi/hejin/Index.html>材料到镍氢 <http://www.cnexp.net/fenlei_xinxi/nieqingdianchi/Index.html>电池 <http://www.cnexp.net/fenlei_xinxi/dianchi/Index.html>、电动车的产业链;以稀土 <http://www.cnexp.net/fenlei_xinxi/xitu/Index.html>钕、镝和铽为主要原料,由稀土 <http://www.cnexp.net/fenlei_xinxi/xitu/Index.html>永磁材料到永磁电机 <http://www.cnexp.net/fenlei_xinxi/dianji/Index.html>、电动车和IT等的产业链;以稀土 <http://www.cnexp.net/fenlei_xinxi/xitu/Index.html>钇、铕为主要原料,由稀土发光材料到节能灯、彩色等离子体显示屏等的产业链。以稀土陶瓷功能材料、稀土特种钢等为主体的传统领域的应用产业链。钨产业方面,着重引进和发展硬质合金、特钨粉、高速钢、耐控抗震钨丝、高比重合金等项目。
  二是继续集中力量加快建成有色工业园区和氟化工基地。当前,重点做好相关产业基地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为企业集群发展提供优良环境和优质服务。
  三是积极筹建“三大中心”:即国家钨、稀土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钨、稀土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全国重要的钨、稀土为主的有色金属原矿、再生金属以及制成品交易物流中心,大力发展专业市场、物流、技术、金融、研发、劳动力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低成本、高效益的综合要素环境。
  (四)重点抓好利益分配,力争在产业布局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完善资源所在地与加工所在地利益共享机制,实行资源地和加工地按一定的比例分税。二是完善各县落户市有色产业基地项目财税分享制度。通过资源调节、税收分成,逐步形成协同、联动、共益的完整产业链和发展格局。
  专家点评:趋势趋势,关键看势。只要政府以市场的、经济的、发展的眼光和观念看问题想事情;以公众的、社会的、共赢的思路和办法去办事情;以法制的、开放的、积极的思维和观念去定事情,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指日可待可望可及。
  (点评系本刊安排)
  [page] 工业和信息化部职责公布 [/page]
  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2008]11号),设立工业和信息化部,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以“大部委制思路”整合了工业和信息产业行业管理职能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其职责调整与确定,既代表政府机构改革的风向,也关系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未来。日前公布的工信部主要职责是:
  一、职责调整
  (一)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理和信息化有关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具体包括:研究提出工业发展战略,拟订工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工业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拟订;按国务院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国家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的拟订及组织实施;组织领导和协调振兴装备制造业,组织编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规划,协调相关政策;工业日常运行监测;工业、通信业的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扶持;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稀土行业发展、盐业行政管理、国家医药储备管理的工作,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的职责。
  (二)将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除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中组织协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重大事项、保障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等职责划给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三)将原信息产业部的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中军工电子管理职责划给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有关邮政管理职责划给国家邮政局,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
  (四)将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
  (五)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快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
  二、主要职责
  (一)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行业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提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的政策建议,起草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规章,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
  (三)监测分析工业、通信业运行态势,统计并发布相关信息,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协调解决行业运行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负责工业、通信业应急管理、产业安全和国防动员有关工作。
  (四)负责提出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含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的意见,按国务院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国家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五)拟订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产业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实施有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六)承担振兴装备制造业组织协调的责任,组织拟订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协调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
  (七)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政策,参与拟订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规划,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八)推进工业、通信业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提高行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指导相关行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九)负责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会同有关部门拟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十)统筹推进国家信息化工作,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并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指导协调电子政务发展,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和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
  (十一)统筹规划公用通信网、互联网、专用通信网,依法监督管理电信与信息服务市场,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电信业务资费政策和标准并监督实施,负责通信资源的分配管理及国际协调,推进电信普遍服务,保障重要通信。
  (十二)统一配置和管理无线电频谱资源,依法监督管理无线电台(站),负责卫星轨道位置的协调和管理,协调处理军地间无线电管理相关事宜,负责无线电监测、检测、干扰查处,协调处理电磁干扰事宜,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依法组织实施无线电管制。
  (十三)承担通信网络安全及相关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负责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指导监督政府部门、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与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重大事件。
  (十四)开展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代表国家参加相关国际组织。
  (十五)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page] 核电上半年利润1.5亿元  [/page]
  今年上半年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经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利润1.5亿元,达到年度目标的71%。国家核电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核电自成立以来,实现了生产经营良性发展,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均完成较好,目前资产总额达到67.9亿元。经分析测算,国家核电全年的经营目标能够超额完成,资产总额、利润水平都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国家核电于2007年5月22日揭牌成立,主要从事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研发、转让、应用和推广,通过自主创新,形成自主品牌核电技术,同时承担第三代核电工程建设、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以及国家批准或授权的其他方面的业务。当年,国家核电就完成经营收入11亿元,实现利润5878万元,分别达到原计划的169%和292%,全面实现年度经营目标。 (赵驰 )
  [page] 江西2.7亿投向小型水利建设 [/page]
  省财政厅消息:江西省近期投入2.7亿元资金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建设,以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力,确保粮食安全。
  由于资金投入缺额较多、机制不活等原因,导致江西省农村小型水利设施陈旧落后,许多渠道淤塞、渗水现象较严重,难于满足农田灌溉所需。据省财政厅和省水利厅今年联合下达的计划显示,此次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项目共有690个,项目总投资2.7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3亿元,省以下地方财政投入3975.8万元,其余为受益群众自筹及其他方面的投入。
  [page] 民间借贷有望纳入合法程序[/page]
  当中小企业面临困难引发中央高层关注之际,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焦谨璞日前对外表示,有关方面将尽快制定《放贷人条例》,使民间金融和个人放贷纳入规范化的程序。给民间借贷合法定位,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助力中小企业融资。
  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充分首次正面肯定了民间借贷的重要作用,认为其作为正规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和“三农”的资金困难,增强了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正规金融不愿涉足或供给不足所形成的资金缺口。
  央行报告同时也提到,除相关主管部门运用综合手段构建长效机制,中小企业也要加快转变原有的粗放发展模式,适应结构优化要求,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同时,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完善财务制度,增强信用观念,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满足融资需求的良好条件。
  (杨明)
  [page] 我国纺织业产量增速出现明显回落 [/page]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08年1-7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所生产的大部分品类纺织产品产量呈继续增长态势,但增速较上年同期有明显回落。化纤、布、服装等主要大类产品产量甚至呈现了近年来少有的个位数增长态势。
  化纤产品受到下游需求不旺的影响,其产量仅增长了4.76%,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13.23个百分点,处于2006年3月以来的产量增速最低点。比纤维稍后一环节的纱线产品今年以来产量增速波动节奏与化纤产品基本保持一致,虽然在2008年1-7月保持了10.78%的两位数增速,但较上年同期也回落了9.41个百分点。而产业链中间环节的重点代表产品布的生产增速在今年前7月尽管增长缓慢,但增速回落势头较前端的化纤、纱线产品有所减缓,回落7.15个百分点。最后,处于产业链终端环节的产品--服装的生产由于受国际需求减缓的市场因素影响,产量增速回落7.92个百分点。
  (可可 )
  [page] 把握科技经济一体化 形成四大特色产业
  [/page]
  □张宏涛
  南昌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地处南昌市东大门,区域面积231平方公里,下辖昌东镇、麻丘镇和艾溪湖管理处。规划建设产业区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湖西产业区20.4平方公里(含艾溪湖水面)已基本建成,湖东产业区11.6平方公里已有不少项目入驻。2007年,全区技工贸总收入实现55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52亿元,三项主要指标实现“两年翻一番”;实现工业利税总额76.6亿元,财政总收入13.1亿元。
  一、园区产业发展--形成四大特色
  坚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软件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配套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战略,牢牢把握科技经济一体化推进这条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四大产业,将产业链向上下发展,大力实施专业化协作的配套工程,加快构建以大项目为抓手、大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分工有序的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发展,南昌高新区以招商和促进企业内生发展为手段,形成了电子信息及应用软件、精密机械制造及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四大支柱产业的产值占全区经济总量的87%以上。目前,高新区有进区企业11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2家,占全省的60%以上,软件企业280家,占全省的85%以上。
  1、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区的优势产业,进区企业400余家,其收入占全区总量的30%,目前已有LED芯片及器件、电声器材、光电线缆、精密仪器、汽车电子、应用软件等主导产品,特别是区内以手机为终端已基本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目前高新区能生产90%以上的手机零部件,如耳机受话器、摄像头模组、液态镜头、芯片封装、手写触摸屏、嵌入式应用软件等,1200万/年规模手机装配线项目已经落户,同时液晶摄像模组、手机显示屏模组、声像模组、高速贴片等项目已经或即将投产。在未来招商中,我们将着力引进手机装配线项目,力争扩展到5000万台/年规模,同时大力引进手机生产中的线路板、精密注塑和IC设计项目,形成完善的手机产业链,使我区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手机制造业基地,未来3-5年内,我们通过引进、培育发展的一大批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高新区的第一支柱产业,销售收入可望达到1000亿元。电子信息及应用软件产业的代表企业有:联创光电、广盛电子、TCL、南昌东元、普天数据、晶能光电、联志电子、中兴软件、一元数码、思创数码、泰豪软件、金鼎软件、先锋软件等。
  晶能光电(江西)公司是专业从事硅衬底GaN基LED外延材料与器件研究与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其研制成功的硅衬底GaN蓝色发光二极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已申请发明专利11项。该项目总投资为1.8亿美元,占地面积1000亩,项目于2007年1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一期投资7000万美元,将达到年产值30亿粒芯片的生产规模,预计年销售收15亿元人民币,将实现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项目全部达产后将达100亿粒芯片的生产规模,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人民币。
  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光电子元器件、继电器、通信线缆的龙头生产企业,其以LED为主业,以继电器、线缆和通信为支撑,LED产业链完整,行业地位突出,其线缆公司射频电缆(RF)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国内排名第三。2007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同比增长31%。
  捷德(中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区内全省首个外资企业中国总部,作为全国四家之一的以生产预付费电话卡(IC卡)和SIM卡为主的智能卡系列产品和相应的读卡终端及智能卡应用系统集成的龙头企业,产能规模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第一,产品主要供应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等国内四大通讯运营商,以及国际VISA和国际MasterCard组织认定的芯片银行卡(EMV卡),公司2007年销售收入3.71亿元,出口创汇达到2797万美元。
  2、光机电产业:作为我区特色优势产业,现已形成了以泰豪科技、江西东元、泰豪ABB公司为骨干的电机产业集群,已形成从低压到高压完整的电机制造产业集群,“十一五”末,将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65亿元的电机产业;其次是游艇加工产业,江西罗伊尔游艇公司投资10亿元,主要各类豪华游艇及相关配套产业,今年将完成一期建设,公司2010年达产后将实现年产游艇150艘,届时罗伊尔公司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游艇生产企业。一期项目达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2美元。二期游艇配件及研发中心等投资8000万美元,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形成一个集研发、生产、休闲、观光为一体游艇产业,销售收入将超过2亿美元。光机电产业的代表企业有:泰豪科技、瑞士ABB、东元电机、日月明、中机公司、大族电源、江铃联成等。
  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区内研发势力雄厚,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一家高科技公司,2006年由名列全国智能电器领域第二名,是国家机械工业部定点设计、制造各类中小型同步发电机、机组、军工电源的重点企业,公司的中低压发电机制造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3.67亿元,低压发电机的生产能力由原来的年100万KW提高到400万KW;并将现已开发的中压发电机投入批量生产,达到年产30万KW的生产能力。2007年泰豪科技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实现出口创汇1556万美元。
  江西东元电机有限公司是由全球电机销售排名第三的跨国公司台湾东元电机集团投资建设,拥有TECO-Westinghouse世界著名品牌和全球最先进的电机制造技术,主要加工设备600余台,年综合生产能力300万KW。目前公司主要产品为大中型交流电动机、无刷励磁同步发电机、容量100MW以下的水轮发电机组,计50多个系列,2000多个规格。2007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出口创汇280万美元。
  3、新材料产业:近年来,我区新材料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主要有以江铜科技园为主的铜资源深加工产业和方大科技园、泓泰集团、恒大科技等骨干企业的建筑材料加工产业,江铜集团在两年多时间内,先后投资建设铜箔项目、漆包线项目、铜管项目。随着这三个项目的建成投产,江铜科技园效益显著,截至2007年,三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2007年底江铜铜箔项目启动二期建设,将投资2.25亿元,从目前的年产6000吨扩产至年产1.2万吨;漆包线项目计划投资2.45亿元将目前的1万吨/年扩产到4万吨/年;铜管项目也拟启动二期项目建设,将投资5.1亿元将目前的3.8万吨/年扩产至7万吨/年。此外,江铜集团2008年三季度在高新区投资38亿元建设10万吨高精度铜板带项目。待该项目建成达产之时,江铜科技园主导的铜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50亿元,引进一批覆铜板、线路板制造和引线框架等生产企业,在高新区形成铜箔--覆铜板--线路板完整产业链。新材料产业的代表企业有:江铜耶兹、江铜龙昌、江铜台意、美国科勒、昌九化工、泓泰集团、方大科技园、洪都航空、长力弹簧、恒大科技、宏狄氯碱、前泽给装、金桥化工等。
  江西省江铜-耶兹铜箔有限公司是由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与世界第一家制造电路板的电解铜箔厂--美国耶兹公司在南昌高新区合资兴建。主要生产高档电解铜箔。公司所引进的生产技术及部分关键设备均是目前世界超薄型电解铜箔最新生产技术,设备装备达国际先进水平,总生产能力1.2万吨,其中一期投资5.8亿元,年产9-70微米各种高档电解铜箔6000吨,2007实现年销售收入5.6亿元,项目二期2009年投产可实现年产1.2万吨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10亿元。
  江西江铜龙昌精密铜管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05年,总投资完成5.45亿元,建设年产3.8万吨精密空调与制冷用磷铜合金高效传热内螺纹铜管、高清洁度空调与制冷无氧铜管,该项目于2006年10月份第一条生产线投产,2007年实现产值7亿元,2008年达产后预计销售收入达20亿元。今年公司将
  江西省江铜-台意特种电工材料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05年5月,项目总投资5.24亿元,分两期建设,设计年产2万吨特种漆包线。一期工程(1万吨/年)投资2.77亿元, 占地112亩,兴建年产2万吨高档特种漆包线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产值10亿元。主要产品为耐冷媒漆包线。该产品耐热等级在H级以上,具有强韧的附着性、光滑性和耐冷媒等特性。
  4、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目前高新区的骨干医药及器械生产企业已有江中股份、金水宝、闪亮药业、3L医用、特康科技等,其产品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我区下一步将依托江西医药港形成的生物医药企业聚集优势,着力引进生物保健、动物疫苗、中成药和医疗器械等研发和生产企业,形成医药产业研发创新集群。生物医药产业的代表企业有:特康科技、江中药业、正邦科技、金水宝、3L公司、闪亮药业、汇仁药业、飞弘药业、聚仁堂等。
  江西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是江西省医药行业首家上市公司,是集中成药研制、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大中型制药企业。公司拥有全国知名的复方草珊瑚含片、江中牌健胃消食片、亮嗓及博洛克等主导产品。2007年,公司实现产值11.95亿元,营业收入11.68亿元,创利税2.84亿元。
  江西金水宝制药有限公司。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冬虫夏草胶囊生产企业。公司于2002年投资1.2亿元,形成年产金水宝胶囊4.5亿粒,金水宝片剂1亿片,阿归养血颗粒剂1000万袋和虫草菌粉310吨的生产能力。2007年公司实现产值6.48亿,实现销售收入6.5亿,同比增长25.1%;实现利税1.29亿元,同比增长53.94%,一直成为虫草药的领军品牌。
  南昌高新区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已初步凸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特征。
  [page] 高安工业园在承接转移中升级 [/page]
  □高安工业园区管委会
  高安工业园区是江西省30家重点工业园之一,创建于2001年7月,总体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分南、北两区建设,南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主导产业是以生产建筑陶瓷为主的建材业,是国家和省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目前已投产的陶瓷生产线有39条,在建的40条。2010年一期规划的200条生产线达产达标后,将达到年产建筑陶瓷6.5亿平方米的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120亿元,年利税18亿元。北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机械机电制造业。截止到目前,高安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191个,其中投产企业131个,亿元以上项目达31个,10亿元以上项目3个,5亿元以上项目6个。
  一、引进“品牌企业”,提升园区品位
  近年来,高安工业园区认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围绕进一步提高工业园区集约发展水平,千方百计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更好地实现项目集聚,产业集群,从而实现园区的跨越式发展。至2008年5月,高安工业园区共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1个,资金总额为113.13亿元,占园区项目总数的16.3%,投资规模为122.25亿元,占园区的70%,已经产生的经济效益占38.7%。入驻园区的企业总数为19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7.80亿元,上缴税金11309万元,安置就业人员29355人。
  1、建筑陶瓷产业。建筑陶瓷产业共引进陶瓷及配套企业62家占项目总数的34%,主营业务收入占园区总数的56%,(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1家,10亿以上项目2家,5亿元以上项目4家,亿元以上项目13家),合同引进资金117.58亿元,拟建生产线162条,其中全国知名陶瓷企业新中源陶瓷集团、新明珠集团、欧雅陶瓷、英皇卫浴洁具、恒达陶瓷、伟达陶瓷等都已相继落户。39条生产线已投产,40条生产线在建。目前,陶瓷产业占整个园区经济总量的56%,北区的机械机电产业也在龙工、泰豪等企业的拉动下,呈现快速扩张之势,截止到目前,机械机电产业已占园区经济总量的26%。
  陶瓷产业基地的龙头企业是江西新明珠建材有限公司,由广东新明珠陶瓷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于2007年8月斥资24亿元(其中2亿元兴建一家四星级酒店)在高安兴建精品建筑陶瓷项目,计划兴建40条建筑陶瓷生产线,首期4条生产线将于今年5月建成投产,2008年将有10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全部40条线投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30亿元,年纳税1亿元以上。
  2、机械机电产业。龙工、泰豪等企业的拉动下,呈现快速扩张之势,机械机电产业已占园区经济总量的26%。
  龙工(江西)齿轮有限公司是中国龙工发展控股公司(外商境外上市公司)在高安设立的全资子公司,2005年11月随同中国龙工在香港上市,是一家以研发和制造机械桥箱齿轮及液压泵、阀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系中国龙工齿轮、泵阀生产基地,为中国龙工三大生产基地之一。2003年4月落户高安工业园区,总投资68000万元,占地面积320亩,项目分两期开发建设,一期投资13000万元,二期投资为55000万元,该公司具备年生产工程机械桥箱齿轮和部件400万件以上的生产能力。目前该公司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主要生产齿轮及液压泵、阀,现有员工689人,主厂房面积近30000平方米,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后,预计销售收入将达到100000万元,上缴税收6000万元,成为江西省最大的齿轮生产基地。
  二、打造“链式经济”,催生“磁场效应”
  在基地规划之初,高安市充分听取专家和客商的意见建议,确立了“五个一”的集群发展思路: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产业园区、一个建筑陶瓷生产中心、一个产品研发中心、一个三产服务中心、一个全国知名品牌聚集中心。
  面对即将到来的用电高峰,基地请来了赣西电力设计院对基地的用电进行了科学设计和规划,加快瑞州220千伏电站建设,分流金子山电站压力,使金子山电站专供基地,正建基地 1号、基地 2号变电站,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用电需求。
  面对即将到来的货运压力,基地主动出击,配合南铁设计院完成了基地铁路扩容增轨设计前的资料收集与运量分析,争取了省政府和南昌铁路局的重视,目前全省最大的铁路专用货场正在基地附近的八景镇加紧建设。
  面对即将到来的企业用工难等人力资源问题,基地主动与景德镇陶瓷学院以及宜春学院高安校区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争取省人事劳动厅的支持,加快建设中国建陶实训中心。该中心建成后,可同时容纳400人,年实训能力可达3000人以上,以满足基地企业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面对高安空白项目陶瓷出口这一新的课题,基地主动与南昌专业出口运输部门对接,收集有关资料,随时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
  针对产业配套问题,基地的目标是 5公里半径内应有尽有。为实现这一目标,基地有意识地引进了陶瓷模具,机械、包装、配料、物流等相关企业20家。
  三、高起点规划,建设生态园区
  在狠抓基地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的同时,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防止重走一些老陶瓷基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狠抓环境保护工作,以节能、降耗、减排为重点,采取市场运作方式,着力推行三个集中,一是集中处理污水,拟引进大型污水处理企业,集中处理基地污水,确保循环用水、废物回收、污水零排放;二是集中供气,已引进香港金桥投资有限公司和江西安泰燃气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兴建大型燃气发生站,集中供应燃气,以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提高效益;三是集中供应原料,引导原材料供应企业,针对不同产品,集中配料、统一供料,以减少资源浪费,减少企业资金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针对建陶产业占地面积大、建设速度快、聚集效应强的特点,高安市围绕打造“全国一流建陶生产基地”的目标,扶持和鼓励一批科研实力强、技术装备精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和鼓励一批有市场竞争力、市场开发前景好、质量过硬的产品申报中国名牌、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以及国家免检产品,着力打造高安陶瓷品牌。
  从高安承办江西省建筑陶瓷产业基地一年零三个月来的建设情况看,高安 5年新建200条生产线、10年新建400条生产线的目标将分别提前 2年和 4年左右时间实现,2010年后的高安,全市每年陶瓷制品产量将达10亿平方米,销售收入200亿元,年利税将达到30亿元,从业人员10万人,年产量将是全国的 1/4以上,每年的货运物流将达6000万吨以上,每年的资金流将不少于200亿元。届时,基地将成为一个商贾如云、商机无限的投资宝地,资金流、物资流十分巨大,空前活跃,会展、商检、认证、研发、培训、信息等将十分权威且齐全。
  四、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用地瓶颈问题。南区的建筑陶瓷产业属于投资大、占地大的产业,由于工艺技术等因素,不能向空中发展。为了集约用地,不断加大企业的建筑密度要求,即便如此,用地压力仍然很大。包括行业领军企业入驻高安,也存在等地签约状况。
  2、铁路运输瓶颈问题。南区的陶瓷产业是大物流产业,一期200条生产线同时运行,每天运输量在15万吨,其中铁路运输每天有6.5万吨,年列发量近2000万吨,基地尽管靠近铁路火车站,但远远满足不了运力要求,需要建设基地铁路专用线和集装箱装卸区,开通八景站到达沿海港口铁海联运线路。
  3、加快电力设施建设解决可能出现的电力问题。电力部门对基地电力设施改造给予了高度关注,将“十一五”规划的变电站提前实施,但由于陶瓷企业建设周期远远短于变电站建设周期,如不采取非常措施,随着入驻企业相继投产,2009年将有可能出现供电缺口。
  4、出口口岸作业区。高安已经引进几个出口型大企业,而且都属于外销型企业,出口量较大,拟在高安设立海关、商检办事机构。
  5、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据测算,按照“六通一平”的配套要求,平均每亩土地需投入资金4万多元,但由于我市财力紧张,投入有限,园区只能进行低水平的建设,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
  [page] 《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9月实施[/page]
  对外承包工程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形式之一,国务院颁布的《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旨在规范对外承包工程并引导其健康发展。该《条例》将于2008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
  《条例》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促进对外承包工程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对外承包工程服务体系和风险保障机制,建立对外承包工程信息收集、通报制度,向对外承包工程的单位无偿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有关部门应当在货物通关、人员出入境等方面,依法为对外承包工程的单位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
  《条例》禁止对外承包工程的单位将工程项目分包给不具备资质的境内单位,或者将工程项目的建筑施工部分分包给未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境内建筑施工企业;明确禁止分包单位将工程项目转包或者再分包。
  《条例》指出对外承包工程的单位将工程项目分包的,应当与分包单位订立专门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分包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并对分包单位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
  《条例》还规定对外承包工程的单位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商务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对外承包工程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发布有关国家和地区安全状况的评估结果,及时提供预警信息,指导对外承包工程的单位做好安全风险防范;建立健全对外承包工程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制定对外承包工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条例》明确从事对外承包工程外派人员中介服务的机构,应当取得商务部的许可,并按照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的规定从事对外承包工程外派人员中介服务。同时还规定对外承包工程的单位应当依法与其招用的外派人员订立劳动合同,并为外派人员购买境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存缴备用金,用于支付对外承包工程的单位拒绝承担或者无力承担的外派人员报酬、因发生突发事件外派人员回国或者接受其他紧急救助等所需费用。
  《条例》对未取得对外承包工程资格擅自从事对外承包工程、未建立并严格执行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将工程项目分包给不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应资质的单位以及分包单位将工程项目转包或者再分包等违法行为,都明确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其中包括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禁止对外承包工程的单位在一定期限内对外承包新的工程项目、吊销其对外承包工程资格证书等。
  相关资料链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211.7亿美元,同比增长28.6%;新签合同额46..8亿美元,同比增长50.3%;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227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3763亿美元。
  [page] 关于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page]
  8月11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赣府厅发[2008]50号)。《若干意见》指出了发展我省船舶工业的指导思想与重要意义,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提出9条具体的鼓励措施。
  近年来,我省船舶工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外向型产业体系,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我省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和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较好的水域条件是发展船舶工业良好的基础。为实现全省船舶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把船舶工业培育成我省的新兴支柱产业,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我省船舶工业的指导思想与重要意义
  (一)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船舶工业的新要求,紧紧抓住船舶工业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大投入,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内引外联,促进全省船舶工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二)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船舶工业是军民结合型产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外向度高,发展船舶工业对拉动内需,提高就业,扩大出口,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作用。当前,国内外船舶建造市场持续兴旺,国际造船中心继续向东亚转移,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造船大国,正在向世界造船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力迈进。我省船舶工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具备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快船舶工业发展对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全省船舶工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一)船舶工业发展的目标。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做精做强为目标,努力打造“三个基地”。通过新建、扩建、技术改造,建设以江西江州联合造船有限公司、九江同方江新造船有限公司和九江银星重工船舶集团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九江船舶制造基地;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所属九江船舶工业公司六厂一所的导航系统、特种装置、消防系统、耐火舱室等四大主导产品为主体的九江船舶配套基地;以江西罗伊尔游艇工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南昌游艇产业基地。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年总产值13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实现年造船完工量100万载重吨,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船舶配套产品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
  (二)船舶工业发展的重点。
  要充分发挥我省船舶工业现有中小船舶制造的基础优势,扬长避短,错位竞争。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产品;优先发展多用途散货船、1000标箱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成品油船、拖轮、中高档游艇、高技术含量赛艇及海洋工程配套产品等,努力将九江船舶制造基地打造成为国内知名、国际具有影响力的中小船舶制造基地;将南昌游艇产业基地打造成国内大型豪华游艇制造基地。
  加快船用配套工业的发展和九江船舶配套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九江船舶工业公司船用配套军品技术向民品和陆用产品转移的契机,整合现有资源形成“导航系统”、“消防系统”、“特种装置系统”、“耐火舱室系统”四大板块;积极推进南昌凯马柴油机有限公司的船用柴油机、南昌泰豪的船用发电机组、新余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船用钢板等产品优化升级、扩大规模,形成系列化、批量化;引进一批高附加值、具有发展前景的船用配套产品和技术,通过资本合作、技术合作等方式,打造若干个船用配套产品的小巨人企业。配套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全国一流水平,行业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年销售总量位居全国六强。
  三、加快我省船舶工业发展的措施
  (一)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从我省船舶制造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搞好企业定位、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省发改委、省国防科工办要从行业发展的角度,依据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和《船舶工业“十一五”规划和到2020年远景规划思路》,研究制定全省船舶工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意见,引导船舶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积极实施大集团战略,有重点地选择江西江州联合造船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品牌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进行重点培育,提高造船产业集中度,增加船舶品种,提高船舶质量,实现从“低价取胜”向“质优取胜”转变。
  引导中小企业向生产分段、模块及配套产品的专业厂方向发展,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关联产业链。鼓励中小船舶企业走集约化、规范化经营的道路,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在沿江沿湖打造几个有特色的船舶制造和船用配套产品工业园。
  加快船舶配套产品技术军转民进程,以造船带配套,以配套促发展,实现造船和配套均衡发展。
  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质量低劣、污染环境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船舶企业,依法予以关闭。
  (二)推进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大企业科技投入,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我省船舶工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各地、各部门在安排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时,对船舶企业要给予重点支持,对符合条件的省级以上船舶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的项目要予以大力支持。对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的船舶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省内现有的船舶设计单位联合科研院校和骨干船舶企业采取股份制或合伙制的方式,共同组建专业化船舶设计公司,为全省及周边省市船舶工业提供技术支持,设计公司适用现行鼓励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实施节能减排工程,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打造“绿色环保船舶企业”。
  (三)加大技改、研发投入,夯实发展基础。
  加大技术改造、研究开发的投资力度,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加快以信息化带动造船模式现代化的步伐。抓好船舶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的筛选和实施。积极向国家争取国债资金、国债技术改造贴息资金、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中部崛起的软贷款、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结构资金和国家高新技术船舶发展基金等国家有关政策性资金支持。
  船舶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可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符合条件的船舶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享受国家机电设备进口贴息政策。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鼓励引导省内船舶企业优先选用省内生产的船用配套设备。对出口船、远洋船装配省产船用配套设备视同出口,生产配套设备的企业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
  省经贸委、省国防科工办等部门要探讨建立船舶工业发展基金的可行性,在资金上支持江西船舶工业快速发展。
  (四)完善融资机制,健全船舶出口担保体制。
  针对造船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财政对船舶工业的发展要给予适当支持。鼓励、引导银行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和相应条件,向船舶企业提供卖方信贷或为船东提供买方信贷,吸引国外船东到我省造船买船,并根据政策条件、船舶企业信用状况、生产特点等合理确定贷款期限、金额和利率。对资信良好的重点船舶出口企业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或适当下浮。鼓励船舶出口企业利用中国进出口银行优惠利率贷款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出口信用保险来降低财务成本。
  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在条件成熟时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定向募股、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筹措资金,投资大型造船设施建设。
  尽快建立和完善省内出口船舶代理担保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我省船舶出口的“瓶颈”问题。省交通厅、省国防科工办要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在建船舶抵押融资办法,帮助企业解决流动资金贷款难的问题。船舶工业集中的地区,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引导企业及社会其他力量参与,建立船舶专业融资担保机构,拓宽船舶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向船舶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业务,拓展船舶企业的履约保函和融资保函业务。
  省财政厅、省国防科工办、九江市、南昌市要探讨设立全省船舶担保基金的可行性,适时设立具有较强实力的、全省性的船舶担保基金和信用担保中心,解决船舶出口企业融资担保、预付款保函或履约保函问题。
  (五)合理规划,提供土地使用优惠支持。
  国土资源部门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船舶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的船舶企业发展用地要优先保障。为吸引国内外企业集团来我省投资船舶工业,对建造万吨级以上船舶修造企业发展用地,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对基础设施配套费优惠征收,并提供相应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对重大项目用地,可采取“一企一策”办法。对船舶工业园规划用地优先安排,实行土地成片供给,支持工业园起步发展。
  支持企业依法盘活土地资产。对异地搬迁进行重建改造的骨干船舶企业,原使用的国有划拨土地由政府依法收储,收储金用于新厂区建设和发展生产,并合理安排迁建用地。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处置土地资产。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用人环境。
  大力引进船舶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对于骨干船舶企业引进紧缺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当地政府要放宽限制,优先为其办理落户手续,其配偶和末成年子女可以随迁。对来赣从事船舶高新技术企业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可视具体情况由同级财政给予专项补贴,用于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
  鼓励在赣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在企业兼职从事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或创办船舶科技企业。对科技人员申报技术职称时,其转化成果可按研究成果同等对待。高等院校要加大船舶技术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院校教师开展船舶技术科学研究。
  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部门要加强对船舶高新技术企业骨干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
  (七)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转变观念,从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舍得拿出好地段、好岸线、好企业、好资产和提供一流的合资合作条件,面向国内外大企业实行不同形式的联合。二是有关市、县(区)、开发区要在省国防科工办的统筹协调下组成专门的船舶行业招商团,制定招商计划,定期赴国内外招商。三是坚持内资外资一起引,国外要面向日、韩重点造船和配套企业,争取其来我省投资合作;要创造条件吸引民营资本进入造船及配套领域。四是用好用足政策,在外汇管理方面,充分利用现行对船舶行业的特殊政策规定,最大限度支持其持续健康发展。
  (八)加强行业监管,规范船舶建造秩序。
  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国防科工办要强化行业指导、监督、管理,严格船舶项目投资核准管理制度,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发展。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打击非法造船行为,巩固低质量船舶专项治理活动成果。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综合治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本地区船舶建造的管理制度,疏堵结合,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严格实行规范船舶建造秩序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
  (九)加强组织领导,改善服务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相互配合,提高效率,支持船舶工业发展。建立由省国防科工办牵头的全省船舶工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包括省国防科工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经贸委、省交通厅、省外经贸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南昌海关、九江海关、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西省分局及有关银行。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船舶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海关对重点船舶企业,要在通关环节提供必要的便利。税务部门要优先为船舶出口企业退税。交通海事部门要根据有关法规和政策,在船舶登记、试航、行政许可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外事部门要简化重点船舶企业人员出国审批手续。外经贸部门要引导船舶企业积极申请进出口经营权,鼓励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扶持有实力的企业介入船舶出口业务。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企业用工、社会治安等方面做好服务,为船舶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央、省及当地政府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船舶工业企业应优先享受。
  [page] 纵然算天之骄子 也还是地球公民[/page]
  □迟 到
  ----------------------------
  链接:选择了市场经济等于接纳了企业家作为社会精英。在如今社会中,唯有企业家才能享受“名利双收”。市场经济造就了企业家群体,时代给了企业家富甲一方而不失伟大人格机会。作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应该常怀感恩之心,不可骄纵一时。尤其要真诚对待为你的企业制造品买单、掏钱、喝彩的广大消费者。对企业负责是应该的;有社会责任是必须的;还有不让消费失望呢?企业家,尤其是行业领头羊的领头人,都是公众人物,怎么可以随性子胡来,把自己当成“张(口)无忌”呢?
  ----------------------------
  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事先毫无预感,是突然自条灾害。房地产企业万科发生公关危机造成企业地震,同样突然却注定会有这一天。尽管万科随后将最初捐款从两百万元追加到一亿元,成为房地产界为汶川地震捐赠的重量级企业,可是里外并不买账。内部员工觉得“蒙受连累”,外面有人质疑“万科动机不纯”。面对质疑,万科刊登澄清声明称,“万科参与四川救灾重建工作”完全是无偿的,不收任何回报也不回收任何成本”。这是你自己说的。
  问题起因是万科掌门人选择不当的时机说了不该说的话,说什么“二百万已尽到企业责任,捐赠活动不应成为负担,员工捐款以10元为上限”。虽然不少地产商对王总此举表示理解,还有人把这一做法称作“严格遵守企业边界,有利于维护股东利益”。也有从企业运营的角度,认为“200万是董事会给定的执行权力极限”。但是,王老吉在第一时间“特意捐赠”一个亿;外资老总纷纷向总部请示请求“特别授权”;还有全国各地党组织作动议交“特别党费”。这些无声胜有声的行动,提供了最直观的比较,使得那些看似理性,似乎专业的辩解,此时此刻显得从未有过的仓白与无力。
  如果仅仅是一次公关危机,作为地产界龙头老大的万科应该有无数的应对手段,但是唯有这次却难解死结,成了一次不可能成功的应对。事后有人以教训的口吻说道:“企业家和有志于成为企业家的人,应该先修好道德这们课”。也有借机提出新观点“当代社会不光要看企业提供的商品服务质量,还有必要衡量企业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道德指数’”等等。更有甚者,指出“无良言行”这种冒天下之大不违,严重者将遭遇全社会产品抵制。一时间,由于一言既出被迅速上纲上线到如此高度,显而是万科经历的无数次媒体攻关从未经历过的。
  但是,细想一下至于吗?要说万科这次因偶尔一句话惹出这场风波,花一个亿买“后悔药”怨不怨?在我看来一点不怨。比起那些没乱说乱动,却被网上比作“铁公鸡”,称为“冷血动物”、“赚钱机器”,受“道德指责、人格怀疑”要轻得多。
  客观地讲,很多时候群情激愤,看问题容易过头,包括对万科老总这次失言的道德批判。客观地讲,到与这些年以来,明星企业、著名掌门,一直以来以应对媒体的自如自信、自负自傲、自说自话,被出神入化到如入无人之境。于是,张杨个性成为做秀小菜、语出惊人视为名人必须、说东偏西非常人应有的思维习惯,总之,出场非得表现出与众不同。这早已成为名利场上“新经济官场现形记”。
  王总这次出言惹祸,虽说从技术角度属于选择时间和运用背景不当,到也是符合这些行业老大,经济奇人做秀的惯常风格。但愿这次教训让这些“老大”们今后能注意些场合,让媒体们反思造神运动往往适得其反。做企业就是做企业,何必要这些企业的领航人亲自上场做秀,当企业品牌代言人?在现如今“做得巧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包装得倩,包装得倩不如秀得身段功夫”的“媒体广告大战”时代,夸大其词本身就对消费者不诚、不义、不尊重。做秀一旦成了习惯,害人害己,容易连姓什么都忘了。但是,闯了祸惹出了事是跑不脱干系的,那怕你在业界是天子骄子,你还是地球公民不是?!
  企业该愿做就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当龙头充老大,你愿意带头就带头,不想带头也没有人逼你,用不着找这样哪样理由说法。创新还是多用到正道上,无须事事处处独树一帜。
  [page] 服务能力--中国装备制造业腾飞的引擎 [/page]
  □邢国均
  导读:“服务全程化”是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是对“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放大与拓展。涵盖产品从市场调查、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报废回收整个生命周期。这与市场细分、客户需求个性化,还有环境概念、节约资源意识日益觉悟有关。制造业在某种意义上正朝服务业范畴靠拢。制造业网络化和信息化,充分展现了制造业服务化的新潮流。
  一、 “服务”不仅仅是一种理念
  中国装备制造业在生产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要同步提高服务能力。根据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经验,在用户的产业需求进入“多样化、特殊化”阶段以后,装备制造业就要从“硬件(生产)”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中脱身出来,向以“软件(服务)”为中心的、具有综合工程和生产能力的产业模式转变。例如,日本大力倡导和培植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服务能力,80年代中期日本产业机械基本完成了上述转变,工程产业创造的产值已相当于产业机械工业总产值的80%。
  “用户满意度”(CS)的内涵也随着网络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大和延伸,目前已经发展到:在“质量”方面,要求从设计制造到售后的全寿命周期的质量服务;在成本方面,考虑全寿命周期的成本;在交货期方面,要求研发、生产和工程的快速响应。
  在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快速交货”已超乎质量与价格之上,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第一要素。这一点也显示了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向,国际一些知名大企业均在积极开展与产品相关的全寿命周期服务,积极推进网络销售、订货和售后服务等以提升效率。随着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发展,服务在许多企业的销售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对公司财务状况的改善起到的作用也不断增强。
  企业的综合能力是建立在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基础上的,国际通行的方式是在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保障下的合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产业升级、技术动态整合、动态重组联盟关系。通过长期合同,装备制造企业充当用户的总工艺装备师、检修维护师、技术改进师的角色,负责为用户研制和生产“量体裁衣”的产品和服务。各类工程企业涉及装备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工业体系中的服务产业群。工程服务和产品的售后服务加强了装备制造企业与用户的结合,延伸了服务的内涵,提高了行业的综合效益。在与用户结合方面,国外装备制造企业主动熟悉用户产品的各种零部件制造工艺,深入理解用户提出的各项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发用户需要的新工艺和新装备。在国际市场上,装备制造企业为用户提供工艺设计和实验报告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在对用户的服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下游部门的服务范围也在拓宽和延伸,并把服务视为创造新价值的源泉。服务的内涵和外延经过不断的变化,现在已经衍生到金融、网络等新的服务范畴。在产品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迅速缩小的形势下,国外装备企业越来越依靠服务来扩大经营的增值空间。因此,我们必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
  二、服务国家需求为目标
  装备制造业应该以服务于国家需求为最高目标。对每一个装备制造业企业来说,这既是最大的利益体现,也是国家的利益体现。许多专家都曾经表示过:中国在很多高科技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总体水平与美、俄还有很大差距,这一差距主要体现在推广应用的服务和基础生产环节上。由于在一些高端领域中国起步很早,所以在未来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中不会吃亏,欠缺的只是在装备制造领域做好应用和基础生产服务。这是美国为什么认为中国在未来10至20年内将成为其主要竞争对手的原因。
  既然,中国科技水平不存在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一位知名专家曾经讲到:在世界上已经实用化的东西中国都设计得出来,但相对落后的制造工业,以及基础服务业根本无法满足专家的设计。比如,中国在新型航空发动机上,采用了对转、双转子结构等在F-22和F-119发动机上采用的先进技术,但是很多材料只能在实验室里做出来,工业水平根本满足不了加工要求,很多精密零件加工精度无法满足需要,结果性能指标只好一降再降。典型的如太行发动机,设计完成的很早,但直到2005年才投入生产,都是由于装备制造业的综合能力存在缺陷。
  中国经济构成中,装备制造业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国家经济的脊梁或支柱,在它的推动下使中国成为整个世界的制造中心。但由于我们的综合加工能力和服务能力差,我们的产品还仍然处于几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的状态。浑然不晓这实际上是在用中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廉价,甚至是无偿地为全世界打工。究其原因,就是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差,缺乏为国家提供适当服务的能力。作为世界制造中心,中国制造业对高科技的理解、应用水平、服务能力应与其产业地位相吻合。快速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确保制造优势和企业产品价值、获得国内外市场的信任,需要企业通过服务手段实现转型。实践证明,越是竞争激烈、市场化程度高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技术应用水平和服务程度也越高。随着未来中国产业格局进一步整合,行业龙头企业、领先的制造业组织的服务作用将更加突出。
  人们都知道,将高科技转化成应用产品,是靠工厂的生产线去制造,必须由普通工人而不是科学家去制造出来,而工厂还得考虑量产和进一步维护的要求,生产环节是不可能达到实验室那种要求的,就算达到了,也还有应用与维护问题, 因此,加强服务环节的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战斗机,出了问题不能由科学家来修理,还得由普通士兵来维护和应用。高科技成果转化是有过程的,这个转化过程的长与短是由基础工业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来决定的。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在装备制造行业进行基础加工能力和服务能力改造,为高科技提供应用平台,首先提高它为国家需求服务的能力,然后通过技术的溢出效应,服务于市场、服务于社会。
  三、提高服务能力措施建议
  (一)通过信息化提高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中国装备制造业曾经被看作“夕阳产业”,似乎只有家电、计算机行业才能赚钱。但装备行业各项经济指标占中国工业指标的比例高达1/5至1/4,出口产品占外贸产品的1/3。国家明确提出: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不论是“十一五”规划,还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或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都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应用改造传统装备行业放在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地位。这迫切要求中国装备行业通过加快信息化改变组织结构、生产模式,加快自主创新,完成产业升级,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为国民经济提供更加先进的装备。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政策偏好。有专家曾总结过,在中国已经实施的产业政策中,有四大政策偏好妨碍自主创新和产业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第一是GDP偏好,把GDP看的很神圣,紧紧地与政绩挂钩。第二是引资偏好,不说招商部门搞招商引资,有的地方甚至政法部门都有招商任务指标。第三是外资偏好,对外资高看一眼,给予各种优惠政策,有外资基本就把内资放在一边。第四是外贸偏好,不论盈亏只要有外汇可赚,就是好企业,这种做法也很离谱。现在,十七大给我们重新规划了发展方向,各级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要有意识地向提高装备制造业倾斜,并进一步向综合服务能力方面倾斜。比如,政府可以利用现有的优势,为企业提高服务能力提供信息,寻找合作者,并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予资金或税收上的优惠。
  (三)以大型企业为重点,带动全行业形成整体突破。加入WTO以后,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中国正逐步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大型集团企业是中国制造业的关键支撑力量,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剧,这些企业面临着如何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全球竞争的严峻挑战。产品创新设计、异地协同制造、集团企业经营综合管理等多种服务手段的集成应用,是提高集团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基础保障。当大型集团企业在服务能力上有质的飞跃后,就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行业实现发展。
  (四)把提升服务能力作为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装备制造业企业是实施服务工程和承载服务能力实施和投入的主体,并且还是受益的主体。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过程,如同产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一样,本身就是一个经济过程。在经济过程中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真正反映市场需求,这就决定了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服务水平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在企业中,服务同产品一样都是商品,并且在现代产业中,服务是产品的延伸,有时是比产品价值更高的商品。所以,企业增加了服务就等于增加了产品的价值,也增加了利润。
  总之,要改变过去的重生产轻创新、重产品轻服务的传统经营管理,知道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是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和基础。
  [page] 谨防中小企业倒闭成灾[/page]
  □吴江
  据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有三分之二的企业面临重整,倒闭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
  既然是企业,当然需要在竞争下求生存,某种程度上,企业和生物一样,同样要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倒闭其实和生物的死亡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任何生态环境下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罢了。不过,当半年时间内便有多达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时,恐怕就不能全部归咎为市场竞争下优胜劣汰的结果,这暴露出企业生态环境,尤其是中小企业生存境遇的恶化。
  一提起中小企业的倒闭,信贷往往被视为首要病因。诚然,相对于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中小企业要获得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资金支持往往要更加困难。但是,这未必是中小企业成批死亡的主要因素。原因在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确实会因为无法获得信贷资金的支持而面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窘境,但对于更多已经走上正常运营轨道并开始获利的中小企业而言,信贷不足已成为它们的死因。
  近半年来,对于多数以薄利多销作为谋生之道的小企业而言,成本的小幅上涨完全可能挤干这点利润,导致不可逆转的亏损和灭顶之灾。在尚不具备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之时,中小企业便承担起了与自身能力并不相称的税收负担。现实中税收的不断提高,其实并未建立在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中小企业透支生命力的前提下。
  事实上,企业的倒闭固然可以是市场竞争下的正常现象,但为中小企业创建良好的发展生态,适时出台扶持政策,却不能被忽视甚至无视。这一企业群体的成批死亡必须得到慎重的对待。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改善信贷政策,还必须给予中小企业应有的地位和全局性的扶持政策。如此,中小企业的大批倒闭才不会演变为经济领域的生态灾难。
  [page] 中国亟待构建碳交易平台[/page]
  □井水明
  加拿大首家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交易机构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日前正式开张,标志着全球碳交易关注度的进一步提升。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卖主,中国尽快构建自己的碳交易平台,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巨大的碳交易量要求我国尽早下手。自1997年12月,180个国家聚集在日本京都签订《京都议定书》,并约定于2005年起生效以来,中国企业正在成为全球碳交易最大的卖主。据不完全统计,到去年为止,全球300亿美元的碳交易量中,由中国输出的约占30%以上,即100亿美元以上。明确的产业政策和巨大的市场空间更使全球买家的目光都聚集到中国。国外有专家表示,中国替代能源在2020年达到15%的比例,约需2510亿美元的投资,而中国在未来降低高耗能产业的现状,将会带来3500亿美元的投资机会,这其中留给CDM项目的空间将是巨大的。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预计为每年7亿~13亿吨,由此形成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亿~650亿美元的国际温室气体贸易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之一,未来5年每年碳交易量都将超过两亿吨。
  另一方面是主导碳交易的定价权使然。中国作为碳排放交易最大的卖方市场之一,却在碳交易中没有定价权。以美国国际集团的一笔交易为例,今年4月,国际集团宣布,将注资400万美元用于中国和美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以补偿公司2006年所排放的62万吨温室气体总量,其中200万美元将投资在中国的新疆和四川农村。通过计算可知,400万美元买62万吨的碳排放指标,每吨只约合6.5美元。而国际市场上碳排放交易价格一般在每吨17欧元左右,国内的交易价格在8~10欧元。加上目前中国污染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个案虽然已经不少,但分散在各个城市和各个行业,交易往往由企业与境外买方直接去谈判,信息的透明程度很不够。这使得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去甚远。
  此外,场内交易优势凸显。目前,欧盟在探索全球碳交易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在交易规模、融资途径、环保技术和交易制度创新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欧盟碳交易机制最为成熟,为欧盟与其他国家机制接轨、推动全球碳交易市场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据了解,欧洲气候交易所、北方电力交易所、未来电力交易所、欧洲能源交易所等参与碳交易,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居全球首位。2005年,欧盟碳市场交易量已达3.21亿吨,交易金额为79亿美元;2006年,欧盟碳市场交易量快速上升为11亿吨。世界银行发布的《碳市场现状与趋势》报告显示,该年全球碳交易总额达300亿美元,欧洲排放权交易就占到了244亿美元。从这一点来看,标准化的场内交易都是推动该品种成交量上升的重要动力。而在为排放权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及定价参考的同时,场内交易也为交易所本身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利益。
  前不久闭幕的G8峰会上,8个发达国家承诺,到2050年将世界的碳排放减低50%。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本国的排放立法,碳交易将成为热门市场。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在此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竞相成立碳交易所,准备在碳交易领域大显身手。
  在碳交易走热的国际背景下,香港证交所最近透露,该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国内已有数家产权机构在酝酿建立碳交易平台。北京产权交易所拟与相关权威部门合资成立北京环境交易所,搭建全国性的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天津也在酝酿建立碳交易平台。在今年3月份国务院批复的《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国务院明确要求天津滨海新区“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机制,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权交易市场”,给予天津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承建权。